清早,晨雾还未散尽,云南省南华县柿子树完小的读书声已穿透群山,回荡在幽谷的上空。那声音是我最熟悉不过的,但细细听来又觉陌生。从小在这片热土上长大的我深知,大山的孩子也有梦想——一个走出大山的梦想。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早已通车,但梦想之路却仍蜿蜒崎岖。
2021年8月,经公开招考选调,我来到云南省南华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师训中心,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当我以培训者与践行者的双重身份重新审视乡村小学的日常时,迫切想要成为撬动乡村教育深层变革的一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写下一张新答卷。驻村的日子里,我斗志昂扬寻觅答案之余又常常陷入迷茫。面对乡村教育中难以逾越的“家校鸿沟”和“生存困境”,一个人的力量多么渺小、微弱。恰逢其时,一本书的出现为我指引了方向。
2023年3月,我参与了云南省县级教师培训者团队研修项目。在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茶世俊的讲座中,我初次了解到“读思行写融合的教师研修模式”,茶教授娓娓道来的话语里充满了对乡村教育炽热的情感,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意外赢得了《阅读,遇见更美乡村教师》一书。
自此,这本书便常伴我左右,成为我在乡村教育工作中的得力助手。书中那些乡村教师同样需要面对“控辍保学”“留守儿童”“生存困境”等考验,不同的是,这些教师选择在阅读中坚定前行。或许阅读能改变我们,改变乡村教育。
在乡村学校,我看到了许多默默坚守岗位的教师。他们扎根乡村,教学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却始终牢记教书育人的初心。他们的付出让我不禁思考:乡村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乡村教师和乡村孩子该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周六,我如约参加线上读书会,积极参与读书群的讨论,回味作者在前言中曾提到的那句话:“对广大的乡村教师,尤其是那些偏远民族地区的教师来说,阅读是一条成本低、潜力巨大但还没被充分利用的专业成长和精神生活提升之路。”我意识到,阅读便是那把能够打开困顿之门的钥匙。
2024年12月,我来到柿子树完小与教师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推进阅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我了解到乡村阅读教学难以推进的困境:一是教学资源匮乏,缺乏丰富的阅读资源和教学辅助工具,导致教师难以提供多样化阅读材料,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二是学生阅读基础薄弱,受家庭经济条件、教育背景等因素影响,乡村学生阅读基础普遍较差,增加了教学难度;三是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掌握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能力;四是阅读教学理念落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这些困难横在乡村教师面前,他们很迷茫。为此,我与柿子树完小的教师共同探讨出应对策略:积极寻找和整合优质阅读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拓宽视野;加强学生阅读基础训练,注重词汇、语法、句型等基础知识讲解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新阅读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思考、鼓励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主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阅读“有用”,但怎样让更多乡村教师“想读书”呢?
作为所驻村、社区的党员,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我多次承担上党课的任务。在一次次讲述中,我渐渐发现为大家“讲书”可以带动阅读。
一本本书化作一场场讲座: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育与社会、个人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重要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和班级管理方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原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洛克的《教育漫话》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醒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品德培养。阅读和讲述这些书籍,让我学会如何指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同事有效沟通与合作,也助力南华教师不断进步,为学生成长贡献力量。
我找到了撬动乡村教育的支点——阅读,也更加明确了乡村教育的理想与使命就是努力推动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我始终记得某个清晨,五年级学生晓梅在读书笔记里写道:“原来每本书里都藏着萤火虫,能把心里照得亮堂堂的。”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当我们以书为梯翻越教育的山岭,终将在某个晨曦微露的时刻发现,那些执灯前行的人早已成为照亮彼此的光源。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南华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师训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0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