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训”一体化实践探索是广西钦州市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探索的系统性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协同发展理论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为指导,整合教学、研究与培训资源,打破传统培训中三者相互分离的局面,坚持“问题导向”与“实践落地”相结合,旨在通过真实场景中的研训活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激发教师自主成长的内生动力。
“双师引领”,全面赋能教师成长
“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通过“导师+教练”双导师合作指导机制,立足教师教学实践场域,组建跨区域、跨层级的研修共同体,开展针对性的研训活动,强调以教师真实需求为出发点,实现“精准诊断、靶向供给、有效转化”的专业赋能目标。
该模式实施遵循“明确一个核心目标、构建两大支撑体系、聚焦三类关键主体、落实四个实施环节”的基本框架。一个核心目标指推动教师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可持续提升,助力区域教育质量整体发展。两大支撑体系包括理论支撑体系(由高校专家、教育研究人员组成,提供前沿教育理念与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体系(由特级教师、名师组成,提供教学实践示范与技能指导)。三类关键主体指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筹协调)、各级各类学校(实践载体)、教师个人(发展主体),三者构成研训共同体,形成多方协同的发展生态。四个实施环节指“需求调研(精准画像)、方案定制(靶向设计)、研训实施(双师指导)、成果转化(实践检验)”,确保研训活动从教师需求出发,最终回归教学实践。
“多元融合”,系统构建研训生态
“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实施历经了不断迭代升级的三个阶段,该模式以“1+3+N”的联动推进,“1”指“教、研、训一体化”核心机制;“3”指“集中培训、送培进校、名师工作坊研修”三条实践路径;“N”指依托国培、区培、市本级培训项目,以及特级教师工作坊、名师工作室等多元平台形成的研训网络。
该模式践行“3+3+3”实施策略。第一个“3”指三个聚焦:一是聚焦课堂实践,通过听评课、同课异构等方式,诊断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学实施能力;二是聚焦学科素养,围绕新课标要求开展学科理念与教学策略培训,促进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转化运用;三是聚焦问题解决,针对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困惑,组织专题研讨与技能训练。第二个“3”指三个原则:一是实用性原则,培训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确保教师学得会、用得上;二是普惠性原则,兼顾城乡教师需求,通过送教下乡、线上研修等方式,让农村教师和薄弱学校教师获得同等培训机会;三是引领性原则,发挥名师名校长示范作用,通过工作室研修、经验分享等活动,带动教师群体共同进步。第三个“3”指三个保障,包括经费保障(如2024年投入1110万元用于骨干教师培训)、资源保障(整合高校专家、本土名师资源)、机制保障(建立培训考核与教师发展挂钩的激励机制)。
“三维创新”,优化研训实施路径
实践中,“教、研、训一体化”培训模式形成了多维度的创新成果。一是机制创新。通过将教师培训研究职能纳入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打破了传统教、研、训分离的壁垒,构建“决策—实施—反馈”闭环系统,实现行政资源与专业资源的高效整合,为教师发展提供了一体化支持。二是模式创新。创建“导师+教练”双导师制,导师侧重理论引领,教练侧重实践示范,二者协同配合,形成“理论学习—实践演练—反思提升”的成长链条。同时,推行“三阶段混合式”培训,满足了教师多样化学习需求。三是路径创新。建立“成果培育—推广—转化”机制,通过专家团队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成果(如“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再通过讲座、示范课、送教下乡等方式推广应用,实现研训成果向教学质量的有效转化,推动区域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教师队伍专业素养明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持续优化,薄弱学校得到有效扶持,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学生综合素养同步提升。面向未来,钦州市将持续深化“教、研、训”一体化改革,结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智能化、个性化的研训路径,不断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生动力,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系广西钦州市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