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理论探微

“问题导向”解锁高校思政课教学密码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李 诚 来源:中国教师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复杂挑战和学生思想的多元态势,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精准洞察学生的思想困惑,深入剖析教学中的痛难点,才能有的放矢,构建起科学合理、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靶向发力,构建奋斗精神教学体系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不少“摆烂”“躺平”现象,奋斗精神的缺失成为制约学生成长的突出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既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质,也是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构建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奋斗精神教学体系迫在眉睫,须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维度协同发力。

一是精确定位,锚定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高校思政课教师须紧密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将推动奋斗精神融入思政课这一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知识目标旨在推动学生深刻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及其在民族精神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生对奋斗精神的认知从表面走向深入;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不仅懂得奋斗的意义,更具备践行奋斗精神的能力;情感价值目标致力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养成积极担当的人生态度,为学生成长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目标设定,推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层面实现全面发展。

二是深度融合,整合多元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整合是构建奋斗精神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奋斗精神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与各个知识点实现深度融合。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践观,探寻奋斗精神的理论根源,使学生从理论高度理解奋斗的本质;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生动讲述奋斗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感受奋斗精神的力量;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新时代道德模范事迹和法治案例,引导学生将奋斗精神与个人品德修养、法治意识紧密结合,使奋斗精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地生根。

三是大胆创新,探索多元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是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核心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奋斗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真切感受奋斗精神的伟大力量;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奋斗的艰辛与收获;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奋斗精神开展主题讨论,如“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与价值”“如何在大学生活中践行奋斗精神”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参与学习转变,让奋斗精神真正内化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推动思政课教学迈向新高度。

坚守阵地,抵御“泛娱乐化”侵蚀

教育必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然而信息时代娱乐元素的过度泛滥和无序渗透,给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为有效抵御“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政课的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须坚守“三个统一”原则。

一是趣味与导向并行,实现内容融合。坚持内容趣味性与政治导向性的统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度运用娱乐元素活跃课堂氛围,但必须始终严守政治导向,对经典理论与方针政策进行严谨表述。例如,在“思考与创新”课程中,教师可以分享身边的有趣见闻、社会热点新闻等活跃课堂,但在案例分享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设计思维展开,引导学生理性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筛选信息,在趣味中坚守政治导向,有效提升思政课的思想引领力。

二是碎片与系统协同,优化课程设计。推动碎片化分析与系统化整合的统一,提高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媒体教学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讲授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可以在每学期初通过网络征集、课上调查等方式收集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这些碎片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形成有针对性的系统化教学专题。通过媒体教学与教师讲授的优势互补,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

三是通俗与学理兼顾,确保语言规范。促进通俗化表达与学理性阐释的协调统一,确保课程语言的规范性。教师在运用通俗感性语言与学生拉近距离时不能忽视学理性,要在关注热点热词的同时运用政治理论对其进行规范解读。教师可以适度使用感性语言,但要以专业术语为核心,重视语言的严谨性。例如,教师可以巧妙结合当地党史资源,将其与思政理论相融合,运用通俗语言讲述故事,引导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感悟革命精神,理解背后的政治导向和理论意义,实现通俗化表达与学理性阐释的有机结合。

乘势而上,推进数字化深度变革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思政课学习环境的智慧化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视角来看,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重要使命。

一是精心架构,营造智慧学习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时,要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精心打造涵盖情境、信息、心理、文化环境的系统架构。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构建思政课教学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海量的学习资料;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状态,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培育积极的文化氛围,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重塑思政课学习环境,能够有效助力“教”与“学”模式的转变,切实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是精准施策,实现个性化教学。高校应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如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偏好、知识掌握程度等,精准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例如,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推送相关的历史文献解读、文化讲座视频;为关注社会热点的学生推送时事评论分析、政策解读文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线上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活跃而富有深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秉持实干为先的理念,成为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努力构建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课教学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系甘肃政法大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24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