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吹响民族复兴的时代号角

——长篇叙事诗《号角》读后

发布时间:2025-09-24 作者:顾之川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近读到长篇叙事诗《号角》(何南著 晨光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颇为惊喜和感奋。在我看来,《号角》不仅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热情礼赞,是向革命音乐家、国歌作曲者聂耳的深情致敬,更是弘扬中华民族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的英雄史诗,是吹响建设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号角,是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审美教育的生动教材。

  诗言志,歌永言。《号角》突破以往聂耳题材作品的创作窠臼,创造性地运用长篇叙事诗的形式,讲述国歌故事,弘扬革命传统,传播中国声音。读者仿佛追随作者的诗笔,回到近百年前的那段苦难岁月,走进日寇肆虐的中华大地,追寻革命音乐家聂耳的人生轨迹。云南昆明的硬骨头少年,湖南郴州“学生军”的热血青年,上海云丰申庄的打杂伙计,北平云南会馆的失意学子,重回上海的艺术天才,联华影业摄影棚宣誓的中共党员……作品在对聂耳短暂而精彩的音乐人生的形象具体描绘中,着重揭示其系列革命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挖掘其精神内核的孕育过程,揭示其所蕴含的思想教育价值,特别是对激发热血青年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的巨大影响和感召力,彰显经典音乐作品的艺术张力。

  聂耳被誉为“人民音乐家”,是中国革命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新音乐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人民解放斗争中,《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民族壮歌、中国呼声,鼓舞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奋勇抗争,视死如归。新中国成立后,它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中国之魂,激励着全国人民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实现民族复兴的斗志和热情,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成为中国人民居安思危、鼓舞人心的嘹亮号角。

  在世界,《义勇军进行曲》则代表着中国的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1940年,著名爱国人士刘良模因推动抗战救国歌咏活动,被迫流亡美国,教会美国黑人歌王保罗·罗伯逊用中文唱《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其保留歌曲,在世界各地演唱。1944年,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将赛珍珠反映中国抗战的小说《龙种》改编为电影,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插曲。1944年7月,美国国务院将《义勇军进行曲》与美国的《美丽的美利坚》、法国的《马赛曲》等,选作同盟国胜利日的音乐广播歌曲。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时,《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表中国的歌曲演奏。这正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抗争的精神写照,是中国人民的底气所在和力量源泉。

  《礼记·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叙事诗作为一种独特的诗歌样式,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名篇佳作,成为中华文化瑰宝。《诗经·氓》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木兰诗》对保家卫国的讴歌,《琵琶行》对人生际遇的感喟,《格萨尔》对国泰民安的向往,《江格尔》对民族英雄的礼赞,都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育往往能激励精神、温润心灵,既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涵养和心灵教育。《号角》将革命传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将音乐家内容与叙事诗形式相结合,无疑能够帮助广大青少年深入理解国歌深厚的思想内涵,唤起一代新人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树立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进而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原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