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纸上声音

整本书阅读切忌过度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温儒敏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整本书阅读不是一个新概念。古人读书就是读整本书,以前都是《大学》《中庸》《左传》一本一本读下来。100多年前有了新式学堂以后,为什么要采取新的文选方式来学语文?一篇一篇地教,一篇一篇地学,举一反三,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现代人的时间分配不像古代,可以集中时间专注学那么一点东西,当然那一点东西也很博大。现代人还要学科技、物理、化学、生物等很多方面的知识,所以没那么多时间,语文只占了其中一部分,我们就采用文选式的教学。这是才100多年的事。时间是限定的,文选式的教学是有好处的,举一反三可以让学生尽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认字、写字,以后对各种文章的阅读可以有悉数的了解。现代人的阅读量比以前的人要大,但现在语文的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能力不一定比得上以前。现在读整本书的就更少了,新课标把整本书阅读写进去作为任务群,这是对的。

把读书兴趣放在第一位

现在中国人读书最好最多的时期是小学,到了初二以后一路下滑,特别是网络兴起以后,读东西的时间看起来多了,但大部分是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完整、深度的读书反而变少了。现在要找一个能够把《战争与和平》读下来的人非常困难,我们自己读都有困难。现在都在看手机,心浮气躁,更没有耐心做完整的阅读。所以整本书阅读起码有个好处,可以磨性子,在学生阶段磨一磨性子,让他们起码在读的时候能够安静下来。语文教育要培养毅力、涵养心智,整本书阅读多少起一点作用,高中语文课标把它写进去我很赞成。

实际上,小学、初中教材已经扩大了阅读量,小学就开始有“快乐读书吧”,初中有名著导读,之前每学期要读两本,再加4本机动的,六六三十六本,那是很大的量了;到了高中突然变成两本,这确实是个问题。高中的古诗词背诵很少,整本书只剩下了《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现在教材实际上已经把整本书阅读纳入进去了,新修订的初中教材也把量减下来了,每学期两本,总量控制在12本。无论如何,整本书阅读作为任务群已经进入了教材,纳入了教学体系。

我个人非常赞同整本书阅读。但我始终认为它的主要形式应该是课外阅读,属于课外。课内只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下方法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分课程化。为什么我这样主张?我发现,现在凡是指定的书目学生一般都不感兴趣,这是现实。一方面因为经典比较生涩,不感兴趣是天然的。孩子不喜欢指定的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规定动作太多,既要记笔记,又要写旁批;既要写心得,又要小组讨论;既要朗读,又要演出,名堂太多。你想想:如果你是孩子,你会喜欢吗?兴趣是第一位的。我们提出整本书阅读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兴趣激发,把读书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激发兴趣,减少规定动作,允许学生自己选择书目,甚至允许读闲书,这或许是整本书阅读能够搞起来的一个方向。

规定动作少一点

我提倡,整本书阅读在全国要“降降温”,不是说不做,而是规定动作少一点,课程化弱一点,兴趣多一点,要给学生自由多一点。涵养性情,读不进去怎么涵养性情?现在出了很多研究整本书阅读的著作,其中规定动作太多。我觉得课内可以安排一些内容,比如初中读《西游记》,课内安排的内容可以是解决一个问题,至于书本身可以跳读,不求甚解。这方面的主张有很多人反对。如果每本书都要求甚解也可以,但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人太少了。我们是培养普通国民,不是培养特别的专家,做法要符合人性,符合普通人的特点。初中讲《西游记》就安排了跳读,为什么?成年人自己看一看《西游记》第一回,打开第一页就很难读。我小时候读《西游记》就是跳读,看到妖怪多看几眼,看到古诗词、风景描写跳过去。一定要读完吗?以后还有机会读,先让他们培养兴趣,初中把跳读、猜读都教给学生。不是说所有阅读都要这样读,但起码课外阅读可以。

要提示学生读某一类书大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小说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读散文可以采取什么方法,诗歌怎么读。现在高中安排了整本书阅读,我认为它的基本要求也像初中一样,现在也还在修改。我建议改得容易一点,往好操作、有兴趣这方面改。但有一方面要加强,就是读某一类书的方法。比如,怎么读社科著作,怎么读传记,怎么读历史。现在高考走得很远,阅读材料有关于考古的、经济学的,还有哲学的。某一类书怎么读,初中开始就要教给学生。高中教材选了《乡土中国》,并不是让学生学社会学、人类学,而是让他们知道世界上有一类书是研究人的关系、研究社会的,这叫“社会科学”。

有一点要很注意,如果你要让学生喜欢整本书阅读,就不能有太多干预,应该给他们自由,应该重视个性化阅读。我们要适当地指导,怎么记笔记,怎么写旁批,怎么写心得,怎么讨论,不是说不要有,但一定注意不要妨碍学生的兴趣和自由,不要减少他们读书的乐趣。这是一个标准。至于怎么达到这个标准,方法不一样,学生情况不一样,没有一个全国都可以用的方法。总之,如果说一定要有方法,就是不要管得太死。

回归读书最基本的常识

还有一个问题,要允许学生读闲书。没有读闲书就没有阅读的兴趣。读所有书都是有目标的,都是面向考试的,这是学生不喜欢读书的最主要原因。要允许学生读一部分闲书;允许学生读不下去,很多书是读不下去的,读不下去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所以我想新教材,特别是初中教材设立了很多栏目,都有延伸阅读和方法的传授:浏览、猜读、群读等,还有各种文体的阅读,可以列进教学的计划里。

简单说一下《乡土中国》,事实上它是一个学术性的论著。挑这本书的时候很困难,因为要文笔好,又要生动,还必须是社科著作,最终挑了《乡土中国》。现在普遍反映是太深,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应该告诉老师,读这种书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专业阅读,它的目的性很强,要带着专业的问题与书进行对话,为的是怀疑、质疑或者讨论某种观点。第二种是非专业阅读,我们教给学生的是非专业阅读,主要是了解有社会科学这类书,扩展他们的眼界。这两种阅读也有交叉,但是我们教学生的时候非常明确,不是教社会学,不是教人类学。像《乡土中国》应该给老师讲清楚这个问题,现在很多老师在探讨《乡土中国》里面写的那些具体的内容,过了。我们主要是非专业的阅读,是初步的接触,甚至是第一次接触社会科学论著。标准不要定得太高,只要坚持读完,对它的内容和表达方式有大致了解,任务就完成了。当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以后碰到这类书可以先粗读、后细读等。

《乡土中国》的文字也很美,议论文写得这么美也可以讲一讲,甚至专门一节课讲《乡土中国》的语言。为什么一定要讨论社会科学的概念?那不是我们的事,所以这方面要“降降温”。还有《红楼梦》也是这样,现在搞得太细了。碰到小说就是人物形象、情节场景等几个要素,谁读小说会这样读?我们读小说是一种自然的阅读(当然专业的阅读者可能会考虑:他怎么写,他借鉴了谁,他的流派是什么)。《红楼梦》的阅读也不一定按照教材里的6个方面,或者说6个方面选一两个就可以了。比如绘制小说主要人物关系图表,我觉得这倒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不一定搞得很细。

我基本的意思就是要给整本书阅读“降降温”,不是说不读,而是减少难度,回归到读某一类书最基本的常识,让学生对经典有所接触就可以了。要给学生自由,培养兴趣。如果弄了半天,最后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这是最大的失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本文选自《北大语文论丛》,有删减)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