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且读且思

阅读破茧:教师成长的四次觉醒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朱 欢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为一名教书17年的教师,我经历了从迷茫期到成长期再到高原期这样的爬坡过坎过程。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二次成长需要找准着力点,我发现读书是一种良药,唯有坚持读书,才能走得更远。想起与书本相遇的瞬间,让我明白:教师的专业成长,本质上是一场由阅读驱动的认知革命,是在持续的“输入—对话—实践—输出”中完成的四次觉醒。

理想觉醒,让阅读成为教育的灯塔

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理想就像一粒火种,点燃着我的激情;理想就像灯塔,照亮着我前行的路。作为教师,我的理想是一生只愿做个好老师,向“大先生”学习,向“教育家”靠拢。在华应龙老师“让天下没有难学的数学”的影响下,我立志尽可能读更多的好书,让自己懂得更多,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努力减少教书时的遗憾。于是,我每天5点半起床开始晨读,下班回家晚上接着读,一天读书在两个小时以上。

做一流教师从读一流书开始,读书是世上第一等好事。我每月购买3本书籍,分别是哲学类书籍、专业发展类书籍、文学类书籍。此外,一个月还要阅读8种不同类型的杂志和报纸,及时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不读书的人,眼前就是世界;读书的人,世界就在眼前。用读书的厚度成就人生的高度。读书成了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像吃饭一样重要,像呼吸一样自然。读书让我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看到更美的风景。

自我觉醒,在文字中照见另一个自己

教师的阅读应该是一场双向的镜像之旅:一面照见作者的思想,一面映出自己的课堂。读书不能置身之外,要融入自我,要切身关己。每读一本书,就是与作者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与现实和将来的对话;每读一本书,我都会问自己“从书中能收获到什么”。

讲台是教师生命中的舞台,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书的样子就是你上课的样子。最近几年,我坚持每学期上一节自己满意的课,为此查找大量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和视频,进行长时间的深度阅读与思考。在看他人的教学设计时,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还可以怎样设计”。通过这样的思考,做到儿童立场、聚焦目标、合理取舍、删繁就简,不断追寻好课的模样,看见另一个不一样的自己。这样的读书和思考过程让我忽然明白:所谓“融入自我”的阅读,就是把书中的理论转化为“看见学生”的能力——看见他们独特的认知路径,看见文本隐藏的教育契机,看见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盲区。

实践觉醒,让书本智慧在课堂落地生根

真正的教育智慧,生长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界处。教师要把自己读过的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用书中的“小妙招”“好方法”“金点子”帮助自己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这些“读写用”一体的实践,让我想起于漪老师的叮嘱:“教师要做活教材的开发者。”比如,在学生发生错误时,我会引导学生千金难买回头看:“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时,我会引用华罗庚的名言:“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会出示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初步认识”时,我会想到陶行知的话语:“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我解放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这些深入浅出的人生哲理,让我懂得:阅读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点燃好奇心的打火石。

思想觉醒,让阅读升华为教育的生命叙事

读书是输入,写作是输出,唯有源源不断阅读才有持续不断输出。好教师是读出来的,更是写出来的,我们要做到“以写促教,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长”。

近年来,我先后购买了300多本书籍,读他人的文字,想自己的故事,在海量和反复阅读之后,读着读着就产生了共鸣,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后来,我白天实践于课堂之中,晚上敲打在键盘之上,陆续在报刊发表了80余篇文章,第一本著作《且研且写——一位小数数学教师的成长之路》于今年6月出版。这种双向读写循环,让阅读不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创生思想火花的源泉。

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教师阅读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不是应付检查的任务,而是对抗职业倦怠的精神铠甲。当我们带着理想读,贴着生命读,跟着实践读,伴着思考读,那些沉淀在心底的文字,终将化作课堂上的从容应变,化作与学生生命共振的深层默契,化作穿越时光的教育定力。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铁路第一学校教育集团桃花校区)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