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课堂改革策略与方法②

让课堂成为“收获”之地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这是一节常态语文课,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手上拿到的不是传统的“导学案”,而是一张主题为“赤壁文化探索者”的任务单。借助这份任务单,学生将穿越回到800多年前,与身边的同学一起探究,理解苏轼笔下的豪情与哲思,最终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赤壁怀古”创作。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华杰学校,这样的课堂叫“收获课堂”。记者走进的课堂大多以任务驱动,少有教师的单向灌输,更多是学生带着任务进行主动“探究”和“获取”。

“我们将学校的育人目标融于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任务与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这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挑战性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赣榆华杰学校校长张德桧说,“收获课堂”是在原有教学模式基础上,历经近10年时间不断升级完善的课堂教学体系。按照学校提供的文本解释,“收获课堂”是以学生立场和学习视角为逻辑起点,以学习为主线、教师为助导、收获为旨归,推动课堂从“教”走向“学”,从“完成任务”走向“素养生长”。

回到《念奴娇·赤壁怀古》那堂课,学生手上的“赤壁文化探索者”任务单就是学习的导航图。第一程是叩响文本的大门。让学生首先放声诵读,在抑扬顿挫间捕捉词的韵律与情感底色。随后,小组合作将古典词句转化为现代语言,在逐字逐句的推敲中标记下那些关键词和重要典故,并分享彼此对意象世界的解读。第二程是潜入历史的深处。学生分组探寻赤壁烽烟与周瑜的雄姿英发,并追问核心问题“身处逆境的苏轼,为何独独钟情于这位历史人物”,由此这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被引向深入。第三程是聚焦词作的艺术匠心。各小组化身为鉴赏者,剖析词中精妙的修辞与表达技巧。最后一程,视野在比较中得以开阔。当《赤壁怀古》遇上《京口北固亭怀古》,学生需要品读这两首豪放名篇,辨析其豪放之下的异同。他们诵读、发言、辩论,最终在一张精心完成的对比列表中,固化自己对怀古诗词更为深邃与个性化的认知。至此,一场完整的文化探索之旅落幕。这样的课堂学习,学生是在一步步的行走、发现与思辨中才有获得感的。

以任务驱动的“收获课堂”让学生动起来了、思维活起来了、课堂有了生命的气息。“收获课堂”的实施带来的不仅是课堂样态的变化,更是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以前上课总觉得是在‘听讲’,现在是在‘做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表达观点,一节课下来,感觉自己真的学到了东西。”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体验。

“收获课堂”的核心理念在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角。其外显特征可概括为四个关键行为,即“原型介入、问题驱动、挑战任务、运用表达”。这样的理念在集团旗下的小学、初中、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我们强调把学科原型,比如物理现象、历史事件、文学文本原貌直接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连云港华杰高级中学副校长袁西环说。

在连云港华杰实验小学校长张小佳眼中,“收获课堂”更重视学生做事、迁移。做事的过程即真实学科原型情境下的原型探究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下对由原型情境提出的真实问题的思考、讨论、探究实践、论证等过程,可称为第一次问题解决过程。迁移是在经由原型探究的基础上,运用原型探究中的认识成果、思维成果,以解决生产、生活、科研实际中新情境下的问题,可称为第二次问题解决过程。第一次问题解决过程重在建构新知识、形成新经验,第二次问题解决过程重在运用新知识、新经验解决新情境下或复杂情境下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记者更为关注的是,“收获课堂”这一理念与实践体系如何在华杰教育集团旗下的不同学校有效落地,其背后的推进机制又是什么?

为确保改革成效,华杰教育集团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推进机制。记者了解到,最核心的策略是教研与评价双轮驱动。

在教研方面,集团建立了“一课一研”制度,推动教师从“教教材”转向“研学生、研目标、研学程”。教研内容聚焦于进阶目标、真实情境、阶梯式问题、任务与活动等关键要素,确保教学设计精准对接学生的发展需求。

通过深度教研,集团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一课一研”范式。在频率上,做到“每课必研”,与课时同步;内容上,重点研究教学目标及相应的任务或活动设计;形式上,融合个人研究与集体研讨,倡导群策群力,让每位教师充分表达;成效上,切实提升学科组的备课与上课质量,整体提高团队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实际收获。

袁西环进一步介绍,教研内容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研究课标、教材、学生、学法与教法,把握教学重点与学生学习节点;二是精心设计进阶目标、真实情境、阶梯问题、任务活动及表达形式;三是以问题或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以任务丰富学习体验,以表达增强收获,以目标与情境激励学习、激发思维,并为学习过程提供充分支持与资源。

在评价层面,课堂评价不再局限于知识掌握,更关注学生是否成为“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者”“任务的承担与完成者”“经验的生成与分享者”以及“素养的收获与成长者”。精准评价从两方面推动“收获课堂”落地:一是注重课堂即时评价,优化作业与实践评价,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二是开发并使用“收获课堂评价表”,围绕“三时段、五要素、育四者”展开,即课堂教学分为课始、课中、课末三个阶段,涵盖原型情境、问题驱动、任务活动、运用表达、厚实收获五项要素,旨在培养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任务的完成者、经验的分享者和成长的收获者。

“评价不是为了分级,而是为了改进学习。”江苏省华杰教育集团执行理事长张家成说,“我们通过即时反馈与过程性评估,持续优化教与学的行为。”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