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与教育改革前沿阵地,广东省基础教育虽取得长足发展,却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突出的现实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广东省于2021年印发《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做好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的通知》,创新建立了“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精准下沉,筑牢全省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根基。
1. 纲举目张筑根基,教育帮扶开新局——“两全一融”教育帮扶体系构建
“两全一融”机制:构建教育帮扶格局
“两全一融”即“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共同构成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帮扶的核心框架。
“全口径”着眼覆盖广度,强调优质教育前沿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以及全省高等学校,即全省的教育口战线均参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帮扶。打破地域与层级壁垒,集全省最优质教育资源支援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
“全方位”聚焦支援深度,从学校管理顶层设计,到队伍体系梯队化建设,再到教学教研具体方法,多维度、立体化、科学有序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提供全方位支持,实现基础教育无死角帮扶,让每一个薄弱环节都能得到有力支持,推动受援地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
“融入式”凸显协同温度,结对双方以需求为导向进行深度融合。受援方清晰梳理自身发展短板,明确目标定位,主动提出具体需求;支援方则深度融入受援地教育发展体系,精准锚定薄弱环节,与受援方共同制定帮扶规划,统筹配置优质人力与平台,开展常态化融合的帮扶。
创新结对模式:四级帮扶协作的实践架构
“两全一融”以四级联动为骨架,构建起覆盖省、市、县、校的立体化帮扶网络,通过7种核心结对关系织密支援体系,确保帮扶力量精准下沉、全面覆盖。
市与市结对(15对)形成区域联动主轴,由珠三角地市带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市整体规划教育发展;县与县结对(84对)深化县域协同,聚焦基础教育薄弱环节精准发力;师范院校与市结对(15对)强化专业引领,以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赋能区域教育改革;非师范类院校与市县结对(140对)拓展支援维度,发挥多学科优势助力教育多元化发展;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之间结对(99对)推动专业资源流动,提升基层教研与教师培训质量;中小学之间结对(1000对左右)实现校际直接联动,让优质教学经验与管理模式快速复制推广;另外,还有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城乡结对,补齐内部发展短板,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四级网络与7类结对关系相互交织,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层层递进”的帮扶生态,确保教育资源从省级统筹到校级落地的全链条高效传递。
2. 夯实教育帮扶根基,托举乡村孩子未来——“两全一融”教育帮扶举措创新
广东省扎实推进“两全一融”基础教育帮扶工作,通过优化帮扶机制、创新帮扶方式和加强队伍建设等举措,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教育差距,积累了系统经验,为推动省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实践范例与路径参考。
优化帮扶机制,构建宏大长效的帮扶格局
“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基础教育结对帮扶机制,相关帮扶支援方全部参与进来,涵盖基础教育各个层面和领域,力求长期深度融入受援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
一是要求支援单位全口径覆盖。珠三角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教师发展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全省高等学校,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市县全面对接,实现了省内基础教育系统全口径结对,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帮扶工作格局,全省共建立1353对帮扶关系。二是注重帮扶内容全方位支持。各支援方系统集成各项帮扶措施和资源,为受援方提供教育教学、教研科研、教育数字化、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帮扶,全方位支持受援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广州—清远帮扶为例,推出25条精准帮扶措施,形成“调研诊断—课程优化—课堂提质—特色培育”的全链条帮扶模式,具体包括:开展需求调研、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学实效、开发特色课程、组织互访交流、建立常态联系、培育骨干教师、共享优质资源、打造教育品牌等九大行动板块,全方位助推清远受援学校内涵式发展。三是强调帮扶关系融入式协作。结对双方通过深入调研与沟通,由受援方提出实际需求,支援方深度融入受援方的基础教育发展体系,找准受援方基础教育短板弱项,制定长期帮扶规划,签署帮扶协议,明确帮扶工作清单,建立定期会商机制,互派工作人员,使帮扶关系更加紧密。
创新帮扶方式,探索多元高效的帮扶路径
广东省积极探索多元的帮扶路径,精准对接帮扶需求,增加帮扶活力和吸引力,增强帮扶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精心组织支教送教活动。支援方选派名优教师校长赴受援地开展支教送教活动,实施短期大规模送教上门活动和长期精英团队的驻点支教活动。目前,组织名师送教上门活动1000余场,惠及20余万乡村教师,接受入室学员6600余人;受援方已选派近4000人次赴受援地长期支教。二是全面接收干部沉浸式跟岗学习。支援方无条件接收受援方后备教育干部和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并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全面保障,为受援方培养大批后备教育干部和名优教师人才。支援方已接受7000余人次跟岗学习。三是分层分类开展订单式教师培训。支援高校和教师发展机构充分发挥专家和平台优势,针对受援方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受援方教师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受援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截至目前,已培训100余万人次,投入培训资金超过3.6亿元。四是深化拓展集团化办学。支援方的名优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受援地中小学组建教育集团。通过派出管理团队、输出管理理念、共享优质资源、开展联合教研和开发特色课程等,帮助受援学校提升育人水平。全省共组建159个教育集团。例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成立广师大河源教育集团,通过“一校一品”特色创建、“五育浸润”团队送教、“三位一体”育人体系等组合拳,探索出教育帮扶的立体化实施路径。五是系统组织大学生实习见习。支援高校选派大学生到受援地开展见习、研习、跟岗实习和顶岗置换实习等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新活力。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和韩山师范学院等师范类高校将师范生优先派往结对帮扶市;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非师范高校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在受援地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产学研基地和产教融合基地等。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高等院校引领中小学校、大学生融入职后发展的新局面。六是加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支援方发挥数字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搭建在线教育平台、共享优质在线教育资源、推广智能教学工具和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方式,提升受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东莞与韶关、揭阳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利用东莞市“莞式慕课”150万个教学资源,支持韶关、揭阳两地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将“云中课室”覆盖台山市结对学校的全部教室,集成超星平台、广科实训云平台等100余门课程资源,实现教学数据本地化存储和云端分析,使结对学校的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专业精干的帮扶力量
为确保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广东高度重视帮扶队伍的建设,通过“精准招募、系统培育、多元激励、科学管理”等方式,持续强化支教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一是精准选拔优秀教育人才。各支援方面向全体教职工广泛招募,严格选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丰富教育教学经验和强烈责任心与奉献精神的教育工作者,精心组建起高素质的帮扶团队,赴受援地区开展长期驻点帮扶,确保帮扶力量的精准投放。二是开展帮扶人员素质培训。定期组织帮扶团队成员参加各类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让他们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趋势,确保帮扶工作的前瞻性和有效性。目前,仅省级层面已经开展3次培训,培训帮扶人员超过1000人次。三是完善帮扶人员激励措施。广东省采取一系列多元化举措,激励更多教育工作者参与到帮扶工作中。在资金保障方面,省财政设立专项帮扶资金,实行“省级统筹+地市配套”的双轨制拨款机制,确保帮扶项目有稳定资金来源;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帮扶地区实际需求、物价指数变化及工作成效,逐年提高人均补助标准。四是构建帮扶人员管理机制。定期对帮扶人员的工作表现进行全面总结,及时提炼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剖析现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工作方法,持续提高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基础教育帮扶的“广东方案”可持续发展。
3. 高校与地方精准对接,特色资源显帮扶优势——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实践经验
广东省各类高校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优势,精准对接地方,从基础教育提质、“教育+”生态构建、职普衔接等不同维度发力,形成了师范类高校深耕基础教育、综合类高校推动跨界融合、职业类高校搭建升学桥梁的多元协同格局,共同激活区域教育振兴的内生动力。
师范类高校:锚定教育本源,做基础教育“提质主力军”
师范类高校依托学科优势,以“校地协同、育师兴教、模式创新、资源下沉”为核心路径,构建多层次协同联动机制,聚焦师资全链条培育,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优质资源覆盖基础教育全场景,推动受援地教育质量系统性提升。
华南师范大学在汕尾实施“创新实验班”计划,组建高校专家与当地教师联合的教学团队,引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理念,试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该模式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案例。岭南师范学院构建“U—G—S”协同机制,联合15所乡镇中学组建外语教育共同体,培训教师近两万人次,推动外语教学理念与方法革新;韩山师范学院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双循环”体系,依托粤东基础教育学科群打造跨区域协同教研平台,学科群“名师工作坊”开展几十场教研活动,覆盖上百万人次,组建八校实验教育集团,带动27所学校成为省级校本研修示范校;惠州学院建立“U—G—S”与“四级联动”体系,结对一百余所学校,培训教师近万人次,定向培养500余名公费师范生,形成“培养—输送—反哺”的良性循环。
这些实践形成了“高校赋能—地方实践—成果反哺”闭环,“U—G—S”(高校—政府—中小学)协同机制打通了资源下沉通道,分层培训、定向培养、顶岗支教构建了师资成长全链条,最终实现受援地教师能力、教学质量、特色品牌全方位提升。
综合类高校:整合多元资源,打造“教育+”融合生态
综合类高校发挥资源优势,推动教育与科技、文化、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全域育人生态。东莞理工学院持续推进“博士送课”活动,举办报告、讲座、示范课展示近百场次,惠及师生逾万人。广东海洋大学开发《雷州石狗彩绘》等十几门美育课程,开展红色宣讲近200场、海洋科普十几场,带动学校获多项文艺奖。华南农业大学与阳山共建“教育共同体”,培训幼师、心理教师上千人;举办匹克球研学活动,捐赠近十万元器材,推动“体育+文化”融合。南方医科大学联合惠东县教师发展中心,在惠东县开展多期的心理培训,辐射覆盖近万人次,推动当地设立“心理健康月”;每个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赴惠东县举办科技体验营,带动学校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动手能力大大提升。
“教育+科技”培育创新素养,“教育+文化”传承地方文脉,“教育+健康”守护成长底线,形成了“资源跨界流动、需求精准响应、效益乘数放大”的育人生态。
职业类高校:聚焦技能启蒙,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衔接桥
职业类高校以“技术赋能教育”为核心理念,以技能启蒙为抓手,系统填补基层科技、劳动、体育的薄弱短板等。通过构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升学模式,为青少年搭建起“能力培养—职业认知—生涯规划”三位一体的成长支持体系。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原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陆河县构建帮扶协作体系,共建建筑装饰技术专业,通过“三二分段”培养模式帮助近130名学生升学,助力学生勇夺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银奖。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与大埔县共建“博士+名师+名匠”工作站,举办基础教育培训班覆盖百余名教师,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牵线优质学校搭建交流平台,以“传帮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始兴中等职业学校共建司前镇稻菇轮作生态循环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师生科技助农兴农精神。
职业类高校的实践形成了“技术下沉—兴趣培育—升学衔接”的特色路径。通过技能培训补齐基层教育短板,借助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索欲,依托“三二分段”等模式打通职业教育升学通道,为区域教育注入“技能驱动”的内生动力。
三类高校通过差异化定位与协同联动,构建了“高校—地方—产业”协同赋能新模式,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高等教育反哺基础教育的立体化实施路径,形成了一套务实有效的帮扶实践模式,为区域教育培育了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4. 地市联动促跨越,区域协同缩差距——地方与地方教育帮扶的实践经验
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市通过“政府统筹、校际结对、资源互通”的联动机制,构建“师资互派、集团引领、全域培训、资源倾斜、特色共建”的多元帮扶格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下沉,有效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
师资双向流动,激活队伍专业活力
通过选派骨干教师驻点支教、接收受援地教师跟岗学习、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促进师资的双向流动。师资双向流动通过“打破边界、激活个体、共享资源”,让师资队伍从“一潭死水”变为“流动的活水”。它不仅是推动教育均衡的手段,更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必由之路,让教师在多元场景中“经风雨、长才干”,让整个队伍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与创造力,最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东莞精心选拔901人赴韶关、揭阳支援,先后成立63个“支教名师工作坊”,成为受援地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的重要载体。
集团化办学辐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组建跨市教育集团,通过龙头校输出管理经验、课程资源、教研标准,带动受援校协同发展。深圳市与河源、肇庆共建21个教育集团;东莞市与韶关、揭阳组建28个跨市教育集团。珠海市与江门、阳江组建“名校联盟”,珠海一中教育集团带动阳春一中开展学科共建百余场,线上线下累计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次已超过千人。中山市与惠州、潮州成立3个教育集团,华侨中学带动博罗杨村中学开发特色课程几十门,集团化办学覆盖学生上百万人,优质资源辐射效应显著。
全域培训赋能,夯实质量提升基础
通过专题讲座、线上课程、教研联动等形式,分层培训校长、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广州市举办培训班超4000场,培训受援地教师近30万人次,开发配套教学案例300余个,校长管理能力和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东莞市开展“走进韶关帮扶活动”“走进揭阳帮扶活动”,通过名师送教、专题讲座、同课异构、名家讲堂等形式的教研帮扶,受益师生13万余人次,教研活动数量成倍数增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珠海市开展全方位组团式跟岗培训,累计投入200余万元(含信息化培训等),其间组织江门、阳江600余名教师参与“智慧课堂”实操,数字化教学能力大幅度增强。
教育资源倾斜投入,补齐办学条件短板
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资源推送等方式,改善受援地办学条件,补充优质资源。广州市募集社会资金近3000万元,新建改扩建学校百余所,同时向受援地推送海量精品课资源。佛山市为茂名、云浮捐赠教学设备,建设实验室、图书馆十几个,开放“佛山市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共享在线课程、电子图书等。珠海市向江门、阳江推送教学资源并改善受援校硬件条件。
开发特色项目,培育本土教育生态
结合受援地文化与需求,通过教育论坛、阅读推广、典型打造、文化传承、阅读推广等特色项目,培育“一校一品”生态。珠海市帮扶阳江、江门举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三地校长论坛。论坛以“珠海帮扶赋能,筑基提质增效”为主题,为三地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东莞市推进揭阳龙尾镇教育帮扶示范点建设,在揭阳龙尾镇龙珠中心小学打造“三香”校园文化,开发多门地方特色课程,着力将龙珠中心小学打造成结对帮扶示范校。深圳市在肇庆推广项目式学习,协助广宁县制定《跨学科项目学习三年行动方案》,推动7所学校成为“国际StarT项目式学习实验学校”。中山市在潮州、惠州等帮扶地推动文化传承,开发了八段锦、棒球、钩花、彩扎等极具亮点的特色课程,推动“一校一品”特色发展格局。
地市联动通过“人才互通、资源共享、管理共融、特色共建”的深度协作,逐渐形成一种可复制推广、长期见效的帮扶机制,有效推动了受援地教育质量提升,为破解区域教育不均衡难题提供了实践支撑,为粤东粤西粤北基础教育薄弱地区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5. 赓续帮扶路,振兴向未来:“两全一融”教育帮扶未来展望
五年来,广东省以“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为总牵引,打响了一场覆盖全域的教育振兴攻坚战,交出了一份满意的“首轮答卷”。从教学质量、师资素养到学生能力、学校治理,多维度、全链条的提升态势,充分彰显了“两全一融”帮扶模式对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
跨越2021年至2025年的持续攻坚,广东省以“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为核心的基础教育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多方的协同发力下,受援地基础教育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和教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各地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开展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能力;跨区域教育集团组建与管理制度优化,推动受援校治理规范化,多所学校获评“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管理经验共享机制不断完善。
展望未来,广东省将持续深化“两全一融”帮扶,聚焦高校与地市资源整合的精准性,强化受援地内生动力培育,完善特色项目可持续支撑体系。通过深化师资互派、集团化办学、资源共享等模式,推动教育帮扶从“外部输入”向“内生成长”跨越,让优质教育资源更均衡地覆盖在广东大地,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