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

“校企双主体”共筑新IT人才培养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10-21 作者:郭春丽 来源:中国教师报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历经六年的创新实践,逐步构建出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校企双主体共建‘两基地一平台’,实施‘三阶’培养新IT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条在资源有限条件下高质量培养新IT人才的有效路径,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困境破局:从“三无”起点到“双主体”协同。2019年,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首届大数据技术专业招生时,面临“无成熟师资、无实训设备、无教学经验”的“三无”困境。面对现实制约,学校意识到唯有打破校企壁垒,引企入校,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质变。基于成果导向教育与产教融合理念,学校构建了“资源共建、成果共享、人才共育、责任共担”的利益保障机制,推动校企双方形成发展共同体。

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架构下的“双院长”负责制,并设立专业发展、产学合作、团队建设三个专项工作组,从制度层面确保企业从办学的“参与者”转变为“主办者”,激发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实现了从“校热企冷”到“校企协同”的转变。

模式立新:“两基地一平台三阶”构建育人生态。在坚实的机制保障基础上,学校系统构建了“两基地一平台三阶”育人生态体系,实现从资源整合到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重塑。

“两基地”在功能上深度互补、流程上无缝衔接,形成了“校内筑基、校外淬炼”的良性循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生产性”为核心特征,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流程、技术标准、管理工具及认证体系。学生以“准员工”身份组建“敏捷小组”,参与从需求分析到部署测试的完整项目周期。这种“真项目、真流程、真压力”的实战环境,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经验,有效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期。近年来,校内基地已累计承载超过50项生产性实训项目,涵盖大数据分析、云计算运维、人工智能数据工程等主流岗位技能。

企业产业实践基地是对校内学习成果的检验与深化。学校突破将校外实习简单视为毕业前“顶岗”的传统观念,将其系统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依托与联想等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学生从大二年级暑期开始分批进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大三年级则根据能力倾向,进入匹配岗位开展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企业导师不仅指导技术,更注重引导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理解商业逻辑。部分优秀学生甚至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与创新业务,实现了从“技能应用”到“价值创造”的跃迁。

“一平台”作为整个育人体系的智慧中枢,是一个集教学管理、项目实践、能力评估与资源调度于一体的智慧型工学结合云平台。其核心是基于大数据技术构建的学生能力数字画像系统,能够持续、自动采集学生的全维度行为数据。平台内置由校企专家共同制定的多元评价模型,通过实时数据分析,为每名学生生成动态更新的能力雷达图,清晰呈现其在专业技术、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为个性化培养提供精准依据。

“三阶递进”培养路径遵循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实现学生能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唤醒期注重基础认知与兴趣激发,帮助学生“破冰”与“引路”;形成期聚焦核心技能与素养塑造,是能力构建的关键阶段;助行期则着眼于从“学习者”向“创造者”的转变,强化创新实践与岗位适配能力。

总体来看,“两基地”是血肉,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一平台”是骨架,构建精准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三阶递进”是灵魂,规划科学的成长路径。三者相互依存、数据互通,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育人生态系统,这也是本成果最核心的创新所在。

育人成效:学生、教师与专业协同发展。通过系统实践,该成果在学生成长、师资建设与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63项,包括华为ICT大赛全国三等奖、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等高层次荣誉。毕业生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最高年薪突破10万元,企业满意度达95%。

教学团队实现转型升级,校企混编教师团队共同开发教材5部,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7项,获得到账横向经费近18万元。教师在全国电子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竞赛等赛事中获奖,建成“麒麟工坊”国家级实训基地,并获批为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库二级技术支撑单位。

专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凸显,产教融合典型案例“基于校企双主体下学生高质量就业培养模式研究”获省级产教融合案例二等奖。相关经验已在多所高职院校推广应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

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的实践表明,职业院校只要坚定走产教融合之路,勇于推进机制创新与模式重构,完全能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该成果在机制设计上通过构建利益共同体破解“校热企冷”难题,在实施路径上以“两基地一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与过程优化,在评价方式上依托数字化画像推动能力评价科学化,具有显著的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目前,成果已在学校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专业中推广应用。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平台功能、输出标准体系,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实践范例,持续彰显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贡献“广财贸智慧”。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