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危机感:芬兰教育的另一面

发布时间:2018-11-30 作者:王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些年,芬兰教育在世界上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西方国家也把芬兰视为教育强国。然而,在芬兰参观访问时,笔者惊讶地发现,芬兰人总有一种危机感——担心自己会与未来脱节,时刻在反省“我们的教育是否能跟得上时代”。

因此,芬兰国家治理中有一个重要导向——让所有国民接受尽可能好的教育。上个世纪60年代,芬兰开始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义务教育。每一次遭遇危机,这个国家都把改善教育、提升国民素质当成了出路。在芬兰人的意识里,他们没有地缘优势,没有资源优势,最可靠的财富就是自己的国民。

    芬兰式的“现象学习法”

在芬兰,教师是高度受尊重的职业,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进大学教育系。教师也拥有高度自主权,在广义的教学大纲之下,可以自由决定上课的方式和内容。在大赫尔辛基市区的一所完全学校,笔者见到了芬兰式“现象学习法”的实例。

二年级的语文课上,要学的是芬兰语,但是老师没有讲课,而是把孩子们分成小组,下发芬兰特有的小动物图片,然后让他们用课堂配备的平板电脑查找动物资料,有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或者问老师,最后把小动物的特点归纳总结写下来,再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语文的读写以及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锻炼。

在四年级的科学课上,科学老师用一间小教室打造了一个核泄漏事故现场,需要孩子们自己用乐高积木拼搭机器人,再跟老师学习简单编程,用电脑程序驱动机器人进入事故区域工作。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会学到简单的核电站工作原理、核辐射的危害及预防。

芬兰的“现象学习法”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让孩子们“以整个社会为课堂”,走入实际生活去学习。比如老师想给孩子们讲清洁能源,或者垃圾处理,就可以跟这样的公司、工厂联系,带孩子们去实地参观。到了中学或大学,学生可以申请进入公司,跟真正的工程师一起做项目。几乎所有的芬兰公司都乐意承接这样的教育活动。每一个芬兰人小时候从这样的教育中受益,长大后又都回馈于这个系统。

    面向无法预料的未来

在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最新一次测评更是高居世界第一。当全世界都开始瞩目芬兰教育时,芬兰人自己却丝毫没有自满,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呼吁:“我们为成绩沾沾自喜的那天,就是我们落后的开始。”世界第一,意味着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可以学习和效仿的对象,前路如何,更多需要独自探索了。

尤其是前些年,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企业诺基亚,因为没有适应潮流而一夕倒下,给芬兰人敲响了警钟。芬兰的教育专家时常把诺基亚的案例挂在嘴边,他们说,将来,孩子们要生活在一个现在无人能预料的世界,从事一些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职业,好的教育必须要赋予他们面向未来的能力。于是,芬兰教育界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核心能力”这个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设计当下的芬兰教育改革。

在芬兰,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包括自我照顾及日常生活管理、多语言认读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生活技能及企业家精神等。

其中,自我照顾及日常生活管理,可能会被许多教育工作者疏忽,认为与学习本身无关,但实际上,这关系到一个孩子能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很好地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在芬兰教育中,孩子从一开始就被当作独立的人在培养。芬兰的法律允许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独立上下学,作业也不需要家长辅导完成,老师从一开始就会想办法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多语言认读方面,芬兰的孩子在小学和初中,一般会学习两门外语,高中开始第三门外语。芬兰人知道,因为国家面积小、人口少,要发展就必须跟其他国家打交道,就必须掌握对方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文化。他们也认为,在未来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能力不可或缺。

信息技术能力,体现在芬兰小学广泛开展的计算机编程、机器人制作等课程上。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芬兰甚至鼓励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这些技术,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先机。

至于生活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是指在拥有技能的同时,又有像企业家那样的冒险和勇于负责的精神。中小企业占了芬兰经济的大半江山,也是芬兰经济中最具创新力的部分,支撑起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正是一个个从小被按照独立个体塑造的、有梦想又有能力的芬兰人。

    实现“教育超级大国”梦

芬兰是个仅有550万人口的北欧小国,左邻瑞典,右接俄罗斯,历史上它曾被瑞典王国殖民了600年,又被沙皇俄国殖民了200年,1917年才获得国家独立。独立之初的芬兰,可谓不折不扣的“积贫积弱”,除了渔业和森林,没有什么像样的资源,又地处北极圈附近,气候苦寒,似乎发展什么都不利。经过先辈艰苦创业,好不容易攒下一点“家底”,又在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和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中大受打击,两次国际巨变都重创了芬兰经济,大批工人失业,经济跌入谷底。

这样的历史和环境,使得芬兰人的民族性格里埋藏着很强的危机感,他们总是带着未雨绸缪的心态,在为可能到来的变动做准备。

如今,芬兰的教育部门仍在以2—3年为一个周期,研究新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标。他们担心国家过于富裕,孩子们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他们担心技术的飞速发展,会像当年淘汰诺基亚那样突然淘汰芬兰教育;他们担心现有体制的某些弊病没有被发现,发现时已经很难挽回。作为一个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他们努力修炼整个民族的素质,以便在强国林立的世界立足。

在今年9月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的“敢于学习”(Dare to Learn)芬兰教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这真是芬兰教育的“高光时刻”。大会的组委会负责人阿克塞力说,在他心中,有一个“教育超级大国”梦。人们提起纽约,会说那里是国际政治中心,有联合国;提起巴黎,会说是国际时尚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纽约、伦敦。他希望有一天,人们提起赫尔辛基,会说这里是国际教育中心,而他的祖国芬兰,是一个教育领域的“超级大国”。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30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