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来,我们一起阅读冬天

发布时间:2019-01-21 作者:郑钢 来源:中国教育报

12月的大地,从北到南,由西向东,风开始肆虐起来,连太阳都失去了往常的强悍,变得苍白,阳光暖暖的,人也变得软绵绵的。树叶在不断的挣扎中耗尽力气,无奈地凋落到大地,万物如同树木变得萧条,毫无生气,不少地方铺上了厚厚的积雪。冬天来了,是该阅读一些关于冬天主题的书籍的时候了,让孩子增长知识的同时,收获到不一样的快乐和感悟,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阅读大自然的脚步

只有熟悉大自然的人,才会热爱大自然。大自然是有规律的,蕴藏着独特的运行节奏。古人说“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然而,身处水泥森林的我们对于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渐渐失去了对于自然真正的认识,在高楼大厦中长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春夏秋冬代表着什么?人们该做些什么?也就渐渐失去了洞悉自然和辨别自然的能力。

在盖瑞·伯森所著的《冬天的小木屋》里,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冬天,我们家的食物可丰富了,有肉、胡萝卜、奶酪……下雪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就爬到树木上,往下跳,厚厚的雪地上就制造出了大大小小的“小人儿”。星期六的晚上,爸爸就从外面弄了很多冰块,把冰块放到盆里,然后把盆放到火炉上给孩子们准备洗澡水,迎接礼拜天。作者还说到他们冬天存储食物,包括熏麋肉、做腊肠、做肉丸子等。

在伯森的冬天里,有狂劲飞舞的雪,有坚如磐石的冰块,还有无数藏起来的食物,将冬天描写得非常清澈和真实,蕴藏着简朴的自然规律:冬天,是人歇下来的时光,休养生息,放慢脚步,或反思一下成败得失,总结一下经验和教训。冬藏歇下来的不仅是人类,还有大自然,很多植物和动物,大地变得光脱脱了,树落叶了,熊冬眠了,健康的自然总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晃晃地过着自己的日子,这是自然的规律。

冬日阅读是生命的阅读

冬景是萧瑟的,冬日是寒冷的。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应该告诉孩子冬天不管有多寒冷,不管有多寂寥,生活却是温暖的。很多经典的作品演绎着冬日里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因此无论天有多冷,雪有多大,外部环境有多恶劣,人类总能用爱去造就温暖,对抗酷寒,走出寒冷,因为人类有爱,能将冬日的寒冷消融得无影无踪。

朱自清的《冬天》就是这样的文章,将冬日里生活的温暖演绎得传神、真实和细腻: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朱自清的笔下,父亲对于孩子的舐犊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他们爷儿们,尤其是孩子们,丝毫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他们在爱的笼罩下,尽情享受着生活的乐趣,虽然只是豆腐而已,但有了父亲爱的浸润,无比温暖而美好。即使时光流逝,那份家庭的亲情却一直荡漾在孩子的心里。

还有美国作家罗兰·英格斯·怀德的《好长的冬天》里:那年暴风雪完全封住小镇,罗兰一家没有了食物,只能靠一点麦粒来糊口;木柴、煤炭燃尽了,他们只能烧干草取暖。他们每天为活下去而努力奋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是小镇里的两个男孩:凯普·葛兰和阿曼乐·怀德。他们冒着被冻死与迷路的危险带去食物,雪中送炭,解救了罗兰一家。这样的温暖体现了人与人间的相互关怀、守望相助,尤为珍贵。

人性是幽暗和复杂的,这个主题常常被作家们追捧,化作他们笔下的文字,演绎为一个个挣扎在人生边缘的人物。冬天是寒冷的、萧瑟的,自然能与这样的主题联系起来,成为很多作家映射的镜像。

当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就是这样的文章,写的是冬天里的事,铺叙了很多次无奈的“疏离”。故事里“冬天”及冬天的“雪”“寒冷”这些意象,代表了岁月流逝、家境贫寒、年老多病,人性的冷漠、麻木与自私,言简意丰。这些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直抵灵魂深处的人类生命里的疏离与荒凉的震撼,渴望温暖但又无能为力的悲痛。我们有理由相信:冬日场景的渲染,绝不是故事场景的转变,而是人性的铺垫和人生的嬗变。

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来说,阅读如此的故事是以冬天的视角来认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面,那就是挫折、丑陋、罪恶、无奈、死亡等。生活中没有人想要遇见它们,可也没人能够逃脱它们。或许这是一种死亡教育,话题是沉重的,却是警示的,启发孩子们正确地对待死亡,对待生活中的丑陋和罪恶。在某种程度上,冬日阅读是生命的阅读,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生死离别徐徐展开。孩子能够在阅读中与生命对话,倾听生活的声息,寻觅生命的密码和规律。

正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圣诞小说《圣诞颂歌》,主要讲的是一个吝啬鬼的故事以及吝啬鬼在夜幕中见到鬼之后发生的巨大变化。小说不仅为人们描绘了欢乐、温馨、灯光闪烁的圣诞夜,也向人们展示了绝望、冷酷、黑暗、悲伤的圣诞夜。小说中的吝啬鬼就是冬天的象征,但是他那颗重复纯真的心又象征着冬天后面总是美好的春天和夏天。生活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变化,却总是朝着美好而去。

读懂冬天就是读懂人生

雪莱有句很有名的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冬天是艰苦的时光,严寒植枯,过了这个阶段,明媚的春天近在咫尺,无数优美的“冬天系”作品传达着这样的意蕴、思想和立意。它们告诉孩子总要向前看,不放弃,坚持不懈。困难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人们终会冲破艰难险阻赢得胜利。

《好长的冬天》曾获得世界著名儿童文学奖——纽伯瑞奖。看看题目以及三十三章的标题,你就会感到那种寒意力透纸背,刺骨穿肉,仿佛是万劫不复的冰窟,无法翻身。然而其文字,以雅俗共赏的简明方式,细腻描写拓荒时期的生活,展示另一种“与狼共舞”的生活态度,教会孩子勇于面对、乐观向上。这部文学作品曾多次被搬上银幕,深刻影响美国几代人的成长,是美国孩子最喜爱阅读的百种图书之一。

不仅如此,冬天,还蕴藏着很多哲理。如天道酬勤的道理:“只要付出,总会等到。”如热爱生活的道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的:“热爱生活,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如否极泰来的道理:“冬天不要砍树,枯黄的树枝正在养精蓄锐,孕育春天”……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冬天系”阅读在不同的视域里展现着别样的阅读方式和内涵。这是一种主题阅读,无论是理解主题的深度还是广度,都会对儿童有非常大的提升。儿童的成长,是探索世界的过程,主题阅读还原在孩子面前的是整个世界,而且是一个智慧、完整和立体的世界。“冬天系”阅读给予孩子的是完整、丰富和深邃的冬日认知,也是世界的认知。

这也是一种体验阅读。如今很多孩子的生活世界是单一的、浅显的,只是在课本世界中徘徊,很少有机会去深刻地感受大自然的律动,缺乏对自然美的感知感悟。如此下去,终究会失去追求美的勇气和目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孩子的美感,追求生活的美,而类似“冬日系”的主题阅读,将生活与成长联系起来,将阅读与体验结合起来,鼓励孩子去探寻美,探索生活。当孩子看到微小的生命还能怦然心动时,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丰盈的、幸福的。

这还是一种生活阅读。冬日晚间,又到了围炉夜读的时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窗外,北风呼啸,大雪肆虐,室内,妈妈把火炉添足了煤,淡蓝色的小火苗在炉膛中活泼地起舞。一家人,读着冬日的故事,谈论着冬日故事里蕴藏的温暖、成长、友爱、坚持……这是何等幸福、甜蜜的生活。

(作者系上海市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21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