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栽得桃李树 来日终成荫

发布时间:2019-02-25 作者:洪志忠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值寒冬,手捧钟启泉先生的新作《核心素养十讲》,心中如有千阳灿烂的美好。钟先生是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的旗手,一直以来为中国儿童享有公平而优质的教育而登高呼号。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之际,《核心素养十讲》一书的出版对于教育共同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正本清源、筑路修道的意义。

变革的时代也是充满迷思的时代。乱象纷呈之中,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实无必要,抱残守缺自待云开月明,另一种观点认为改革要抽刀断水,非断腕截肢无出头之日。告别应试教育的道路,绝非“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潇洒写意。不作为是等死,乱作为是找死。钟先生从核心素养的立场出发,提出教育改革要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基础教育是成“人”的教育,不是成“家”的教育。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相向而行,着力彰显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因此,重申素质教育的本义必须注重“所有的人”的发展,保障所有学生的学习权,注重“整体的人”的发展,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与学力的持续发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课堂转型便是回应时代要求,实现教育转型升级的题中要义。

课堂转型要关注育人价值,要实现从教师中心转向学习者中心。落实核心素养首先需要深入地研究学生、研究学习。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堂具有哪些特征呢?从被动学习到能动学习,从个体学习到协同学习,从表层学习到深度学习,是该书为我们描述的关于学校课堂转型的指标性特征。一味追求知识传递的“有效”“高效”无法培育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学力。核心素养的养成应以“优质教学”为导向,要让学生在基础素养、学习方法、学习质量等方面,通过对话、思考、批判的过程生发出新的学习意义。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同他者就“大观念”进行学习分享,理解知识与自我、世界的关联,思考彼此之间的差异,尊重世界多元性,参与到文化实践和问题解决。在这个意义上,钟先生认为当前一些学校所谓的“卓越教育”只不过是“低阶认知能力”强化的观点。

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主题。该书为广大教师答疑解惑,提供了简明清晰的技术路径。简言之,“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设计”是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实施环环相扣的四个链环。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知识—技能—人格—元认知四个维度把握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而单元设计作为课程标准修订之后教学改革的新亮点,大体分为“教材单元”和“经验单元”两种路径,以此打破传统课时的桎梏。从课时设计的角度,教学过程可以涵盖凝练讲授、周密引领、协同学习、自主学习四个阶段,超越传统无效的“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这些教学改进的脚手架看得见、摸得着,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搭设了可供凭借的阶梯,在理念与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像钟先生所言:“从根本上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个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师,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能否成为每一个孩子、教师、家长成长的天地,能否形成真实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影响着学校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程度,影响着核心素养扎根教育实践的深度。对于教师而言,能否触及教学信念的革新,从关注“教”转向注重“学”,能否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性,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支援学习者深度学习,能否通过反思性实践,成为“能动型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的关键能力,都是推动草根式课堂变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核心素养十讲》一书,让人颇有大家小书、微言大义、如沐春风之感。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之旅既充满了希望和光明,也必然伴随着泥淖和曲折。套用一位知名媒体人的话,在改革的路途中,犯不着把教育理想化,但不能放弃教育理想;不要拒绝日常的琐碎,但不能因琐碎而自甘平庸。环境可以改变人,环境也会因人而改变。因此,行动比嗟叹重要;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比一个人独自摸索重要;坚持水滴穿石的努力,比轰轰烈烈的一时痛快重要。这本小书既倾注了一位教育学者祈愿“为了公平而优质的教育”的社会情怀,也体现了久久为功、求其友声的实践智慧,可谓栽得桃李树,来日终成荫。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5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