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个读书人的“真”与“随”

发布时间:2019-03-25 作者:王莉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海的冬雨淅淅沥沥下了一个月,湿漉漉冷飕飕的,让人白天都不想出门。可是,昨晚一收到丰巢取快递的短信,我和俊哥就都激动起来:“是我的书!”“不是你的,是我的书!”我俩争相穿起水鞋下楼取书。我赢了,是我的书,确切地说,是赵志伟老师的《通向智慧的道路——教师成长的秘密书架》。

翻开书页,果然看到赵志伟老师的真性情。序言《青灯有味似儿时》的第一句话,已经令赵老师的率直跃然纸上:“今年四月,一个中学让我去他们学校,给老师们讲讲‘整本书阅读’。按我过去的惯例,有人请我作读书指导之类的讲演,我一定会拒绝的。”“我最反感将读书搞成一场宣传或运动,看到一些名人达官炫耀自己如何读书,禁不住要骂粗话。”接下来赵老师说得更直接:“我最反对的是接受训诫和被人训诫”,“但是我还是参加了,一是我对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那种穿凿附会的‘文本细读’十分反感乃至厌恶,我趁机可以批评一番;二是我可以把我小时候开始的读书经历回顾一下。”看来真要感谢这个中学请赵老师去讲读书,才让我们有机会看到赵老师“雪夜闭门读禁书”的有趣经历。

序言向我们展开了一幅赵老师那个特殊时代的阅读画卷:没书读就到处找书读;花一分钱租书读;担心抄家把书藏到床底下……赵老师的叔叔有个同学,其父亲曾是国民党文职官员,“文革”时怕抄家,把七八个箱子藏到赵老师家。当13岁的赵老师偷偷打开箱子发现全是书时,如获至宝,“它们在我面前打开了一个世界”。他最喜欢的是《唐诗三百首》和《宋词选》,“我花了整整一个月抄写这两本书,边读书边抄的习惯就在那时候养成的。如今我退休了,几次搬家,那几个手抄本依然藏在我的书橱里,就像人生的‘初恋’一样珍贵”。

赵志伟老师这本书是本闲书,文学、历史、教育、哲学、写作……古今中外什么都讲,从“士风文脉”“教学相长”“智者慧语”“观其会通”“旧学捃摭”“域外书谭”六个部分,呈现作者多年来阅读的独到见解。既有旧学摭拾,也有好书推荐,我最喜欢其书目既丰富且经典,不管是教育类的还是人文类的,皆为古今中外的一流读物。而且很“杂”,如赵老师自己说的“杂碎”,既像我们在北京吃的羊杂碎,又像一桌丰盛的筵席,各种口味偏好的人尽可以从中各取所需,既满足美食需求又获得充足的营养。而全书四十多篇书评之共同点,我以为是两个字:“真”与“随”。这两个字,是赵老师在本书《士风和文脉》一文中用来评价《学府随笔:南大卷》这本书的文风的:所谓“真”是所叙所议必出于真心,所谓“随”是不拘文体,形式多样。

在《士风和文脉——读〈学府随笔:南大卷〉》一文里,我似乎找到了赵老师学养深厚却只是个副教授的答案。他抨击当今不少读书人成了为生存为职称而挣扎的曲儒、陋儒,士风不堪几成常态。他佩服王彬彬在《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里的犀利:“由一些莫名其妙的人指定一些莫名其妙的报刊,宣布只有在这些报刊上发表文章才算是在做学问。”赵老师还举例自己参加课题申报的亲身经历,叩问:“人人都在这个上面花功夫还可能有好的士风?”率真的赵老师不跟他们玩儿了,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读喜欢的书去了。正如他在此书后记中所言:“我从不想在课题、职称上耗费我的精力,因此可以自由自在地读自己喜欢的书。”这何尝不是读书人的最大幸事和最佳境界呢?

在本书第一部分“士风文脉”里,其实只有六篇文章,评胡适、梁实秋、许倬云、洪业等人的书及其人。虽才几个人、几本书,信息量却极大,读来很费脑子,向来读书较快的我读这三十页文字竟读了足足一小时。因为赵老师随性得很,写着写着就联系到另外的人与书,或相关,或比对,或引经据典,让我在读的过程中常常要停下来思考、查书、做批注。赵老师治学又“杂”得很,看似毫无关联的几本书他能比对得有来有去,让人读之前还觉得困惑,读之后却会意一笑,不得不服。读着读着我就喜欢这“随”了,同时也欣赏其“真”,欣赏其可以信手拈来地在文章中随处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梁实秋记师友》开篇第一段话:“在现代散文名家中,我偏爱梁实秋。我觉得林语堂文章洒脱,有时不免旁逸斜出;周作人文章淡雅苦涩,当然是一流的,但如其自嘲,常常做文抄公,读起来有时费劲;胡适文章广大通明,但是讲道理多,未免少了一些情趣;朱自清当然好,但有时文字过于考究;相比之下,梁实秋的文章比较精致有味。”

如果说本书第一部分“士风文脉”的几篇文章让人长见识,那么第二部分“教学相长”的几篇文章则让人长功夫——赵老师谈读书方法、作文之道,谈得直接、深刻而透彻,读完竟有豁然开朗、竹子拔节之感。《易简功夫,可久可大》与《未晓莫妨权放过》两篇是赵老师读丘椿《古代教育思想论丛》的心得,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教人读书、治学要从简易入手,反对陵节而施、拔苗助长。他说,现在不少家长课外让孩子赶场子,参加各类辅导班,使得大多数孩子成为陪绑的牺牲品。《条条大路通北京》令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文中的作文之法、作文之道值得广大教师、家长好好学习和实践。谈到作文,本书第三部分“智者慧语”中的《种田和作文》最为惟妙惟肖,把作文与种田相提并论,细想确实颇有道理。赵老师引用苏东坡从种地谈起,说写作要“善养”,要“有待”,要“博观而约取”,要“厚积而薄发”。赵老师讲道理都是大实话,没有丝毫华丽辞藻,“从简易入手”,从最近切的生活、最浅显的事实说开去,说得人心服口服。正如本书第四部分“观其会通”第一篇《登楼扶梯,虽神仙不废》第一句引用的九华山寺庙对联:“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赵老师在文章里就像拉家常,句句大实话,字字真在理。他反对一些人故作高深,而喜欢深入浅出,把道理讲明白。在本书第五部分“旧学捃摭”里,赵老师聊家常般介绍了一些有关中国古代考试的书籍和古代家书家训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在第六部分“域外书谭”里,他漫谈自己读外国名著的心得,娓娓道来,如这上海的春雨,随风潜入夜。

用一夜时间读完全书,已是东方既白。赵志伟老师的这本《通向智慧的道路——教师成长的秘密书架》我读得太兴奋,干脆彻底熬个夜,把读后感及时记下,也像赵老师一般随性写作。一个读书人的“真”与“随”——《通向智慧的道路——教师成长的秘密书架》里的秘密我找到了,就是12个字——“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这也是赵老师最喜欢的一副对联。

(作者系自然生长教育与儿童阅读推广人)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5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