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湖南化工职院始终坚持姓化工、坚持抓质量、坚持做服务

“三个坚持”成就了“最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9-04-02 作者:本报记者 李伦娥 赖斯捷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无论行业兴衰起落,不管学校调整还是合并,有着60年历史的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多少年来始终坚持姓化工、坚持抓质量、坚持做服务。“坚持做最好的自己”,时任党委书记刘望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湖南化工职院这“三个坚持”。

坚持姓化工不改名

湖南化工职院的前身主体是湖南省化工学校,曾是省里的王牌中专,曾是全国中专改革与发展工作会样板。“那时能考到这里,了不得。”该校1992年的毕业生周石旺说,“我是苦拼3年之后考上的,父亲为此还摆了几桌酒。”可是进入21世纪后,学校几经调整升格高职,多校并入磨合,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上一些家长、学生对化工的误解,生源出现问题,学校发展一度陷入低谷。

“不如改个校名”或者“少招化工类专业”,有人提议。“不行。丢掉深厚的化工行业背景,我们就成了无根的浮萍。”刘望说,化工产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学生就业非常好,如2017年3000余名毕业生就有2.8万余个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工信部也有调查数据显示,化工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年均需求21.6万人,而目前全国化工类职业院校毕业生每年只有10万人。所以一直以来学校的态度非常明确,“姓化工不改名”。据悉,全国目前有400多所与化工有关的高职,仅4所没有改名。

但是不改名不等于不改革。根据行业的转型发展,该校主动适应现代化工、绿色化工发展需求,加强精细化工,停办8个落后及与化工产业关联度低的专业,对接高端专用化学品(药品)生产,新增5个专业。一减一增,专业由38个调整为30个。投资3000余万元建设了化工单元操作等5个实训中心,其中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以煤制甲醇综合实训车间为中心的国内一流校内仿真工厂。近两年,承担巴陵石化、兴隆新材料等企业3000余名员工和中南大学等1000余名学生生产性实训。

坚持用督导抓质量

输入账号密码进入“世界大学城”,打开学校的“督导处空间”,满满一屏都是“督导听课评价表”。从2011年开始到现在,838人次,“所有任课教师全部都有”。

湖南化工职院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隆平说,在一般人眼里,高职入学门槛低,学生学好技术就行了,课堂质量能做多少是多少。“我们学校不这样看。”她说,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早在2008年学校就成立了督导处,专抓课堂教学质量,督导处聘请专家,听遍了全校所有教师的课,而且附有详细的评价、打分,督导结果上网,全校师生都能看到。

记者打开网站,2012年的第一张评价表就是隆平的——时间:3月16日;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总体评价:优。尽管八大评价项目得了6个优,但专家们还是“建议教学铺垫的准备知识讲解和技能分解让学生完成”。隆平说,每听完一节课,专家们都会立即当面指出其优劣处,这对教师们帮助很大。

记者仔细研读了这838份评价表,发现其中一位曾姓教师多次出现,且评价变化较大:2012年11月,中等;2013年5月,中等;2013年9月,良好;而最近一次,良+。“几近优秀。”负责此项工作的督导处处长贺新元介绍说,这是位80后女教师,从辅导员转岗而来的,“看着她不断进步”。

“其实不止课堂,行政管理、项目进展甚至教师下寝次数、学生到课率,我们都要进行督导。”刘望说,学校的改革发展不仅要有新思路,更要有实际行动,行动更要落到实处,所以学校赋予了督导处更多工作职能。如搬到新校区后,有学生对食堂、住宿等后勤工作多有吐糟,学校就让督导处出面征求学生意见,于是400多名学生提出的473条意见,原封不动地摆到校领导的案头,能解决的立即整改。“教室里装上了中央空调,食堂的菜也越来越好吃。”该校大三学生王毅说。

坚持走出去做服务

“你好。”湖南化工职院机电实训楼里,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李山操着生硬的中文对记者打招呼,而一旁的机电学院副院长陈土军,则用流利的英语指导着李山和他的同学们操作机器人。

高职也有留学生?“是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的具体行动。”刘望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他说,职教的重要使命是服务,这些年来学校在服务化工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石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株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小微化工企业合作发展委员会等3个平台,与兴隆新材料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借助各种平台,学校近年来跨企业的“组合式订单培养”,为中小微企业输送人才3000余人;“送教入企”开展各类培训2.5万余人次;“送技入企”为中小微化工企业开展工艺优化、技术升级等项目68项,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0余万元。

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是刘望和他的同事们对自己的更高要求。刘望说,现在是职教发展黄金时期,主动走出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多所高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已送培师生200余人。2018年4月,组团赴巴基斯坦参加“2018巴基斯坦—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论坛及资源展览洽谈会”,与巴基斯坦NED工程技术大学等学院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校内设立巴基斯坦Infinity工程学院现代化工和制药技术教学实训基地,同时在巴基斯坦设立教学点。如今,李山和他的同学们已学成归国,泰国20名留学生已进校,另外100名巴基斯坦学生来校手续也正在办理之中。

“三个坚持”的结果是学校大发展、学生大受益。这几年,该校先后成为省示范校、省卓越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获教育部优秀等级,学生们在各项重量级赛事中获奖无数。

“毕业生抢手,连续多年人均就业岗位都在8个以上。”记者采访时,刚从中国500强企业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看望毕业生回校的刘望自豪地说,这个集团有20%的员工是学校毕业生,为抢学生,万华甚至开出15万元以上年薪和15万元无息购房贷款等优厚待遇。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2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