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现代化引领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

发布时间:2019-04-04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海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做好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需要聚焦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任务部署,牢固确立服务需求导向,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推动高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撑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向世人展现出一幅赢得主动、赢得时间、赢得未来的教育画卷。“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被确立为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列入十大战略任务,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极具思想性、方向性、指导性,必将持续推动高校开拓科技创新新局面。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做好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需要聚焦世界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任务部署,牢固确立服务需求导向,以提升科技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全面提升高校创新服务能力,推动高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支撑力量。

提出加强高校基础研究的新路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高校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总的来看,当一个国家科学研究处在跟跑阶段时,学习他国经验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走到并跑阶段时,已没有现成的路,靠基础研究来探路。着眼未来,高等学校更需关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探索前人没走过的路。基础研究需要稳定的阵地、稳定的团队、稳定的平台和稳定的支持,需要高校教师能够免除后顾之忧,坐得住“冷板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高校加强基础研究走什么路?一方面在基地和平台上,在全国高校中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体制机制改革示范区,培育重大科技基础研究平台,择优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形成“预研一批、建设一批、运行一批”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探索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吸引国际一流青年学者、博士后来打造一流团队;设立专项经费,每年组织若干个引领性、前瞻性基础研究项目的预研,向国家提议重大科技项目;加强稳定支持力度,提高服务管理保障能力,推进评价考核制度改革,延长评估周期,促进成果产出。

勾勒高校科技服务的着力点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从高校科技服务要解决的科学问题看,一类是“为什么”的认识世界问题,另一类是“怎么办”的改造世界问题。前者涉及核心技术创新,后者涉及技术应用创新。加强高校创新是创新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既要加强核心技术创新,又要推进技术应用创新,坚持二者有机融合,优化创新生态,促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支撑国家战略。

高校科技服务的着力点在哪里?一方面,完善制度机制。如加快培育、建成若干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和评价评估,优化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校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工作,做好规划,建立高层次决策和咨询机制。另一方面,完善组织和保障体系。比如,启动改革试点,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发展模式;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国际交流平台;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构建一批创新要素集聚区,推动形成一批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指明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加快完善创新生态链,特别是在关键领域具备颠覆式创新实力,这需要强化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并推进高校科技制度机制实质性改革,营造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体制。高校科研体制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口在哪里?一方面,持续扩大高校科研自主权。比如,建立与生均拨款并行的科研拨款制度,完善高校自主科研稳定支持机制,实现基本科研业务费全覆盖。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稳定基本科研队伍,改善队伍结构,创新资助模式;构建科教深度融合机制,推进创新型大学建设、师生共同创新创业,强化科研育人;创新科研型博士生招生机制,增强招生计划弹性,支撑高端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与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明晰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新方略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提高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从高校科学研究的领域看,既包含自然科学研究,还包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再攀自然科学新高峰,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当前,特别要强化高校智库建设,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咨询建议,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怎样推?一方面,强化智库机构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面向国家和国际重大科技战略问题的国家级智库、科学研究基地;实施高端智库人才计划,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加强智库人才能力建设,全方位提高高校智库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促进各方协同发挥作用。发挥高水平大学在宏观管理决策方面和推动科技创新的参谋咨询作用。加强高等教育智库联盟建设,增强高校科技创新的综合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咨政、启民、育人重要作用。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4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