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聘请专门的保洁公司,学生的劳动空间和机会被“蚕食”。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
回想起笔者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师范学校上学期间,每逢大扫除时,各班级除了教室这块“自留地”需各自清扫,像操场、餐厅、过道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也大都被学校分割成片并实行“承包制”清洁,大扫除后还要专门组织人员进行检查和评比。同时,学校还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参加力所能及的义务劳动。在热火朝天的参与中,大家学会了劳动技能,体验着劳动快乐,享受着成长幸福。劳动教育已成为很多人的美好回忆。
爱劳动是立身之本,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又被摆在突出位置,成为重要课题,学校和家长应该积极为学生的劳动教育创设环境。
忽视劳动教育,学生缺乏劳动实践的机会,是中国教育和家庭的老问题、大问题。“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当前的教育应该回归原点。时下,“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更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努力构建促进劳动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笔者认为,人的肌体需要运动和锻炼,人的智慧需要在劳动中发展。在当今这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很多人已经失去了运动和劳动的机会。因此,家庭和学校应从培养健全人、健康人的角度出发,必须有意识地给孩子们提供大量劳动锻炼的机会。作为家长,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法定教师”,将诸如整理书包、钉扣子、包书皮、洗红领巾、扫地、扔垃圾等与孩子们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技能,通过精心操作教会孩子掌握。作为学校,在注重将关注点聚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上的同时,应该及时返还学生劳动锻炼的岗位和机会,不能将其“口袋”越收越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家校,走进社会,尽可能地接触如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家政、烹饪、园艺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或兴趣小组,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寻找更加广阔的机会和平台,让被“蚕食”的劳动教育逐渐恢复应有的“风采”。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16日第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