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劳动教育须协同推进

发布时间:2019-05-16 作者:郭立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学生不会剥煮熟的鸡蛋、不会拿扫帚扫地,大学生让家长定期到校洗衣服、请家政公司来宿舍搞卫生……在部分学生和家长眼里,劳动无足轻重。《半月谈》记者走访多所大中小学了解到,不少学校没有开设劳动课程,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常常纸上谈兵、形同虚设。受访教师表示,当前“崇尚分数、崇尚快乐”的青少年不少缺乏劳动概念,不仅不热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更缺乏自我劳动的习惯和意识。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劳动是人类最日常的活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可以让人生更充实、更有意义。没有劳动,一切都无从谈起。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一些人形成了一种“多读书—考高分—上名校”的思维定式。各种考试科目面前,劳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劳动教育不同程度“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从学校方面讲,由于教育模式、劳动安全、师资力量、活动场地等限制,一些学校的劳动课成为了纸上谈兵,异化成了纯课堂劳技文化教育,甚至经常被占用。从家长视角看,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及学业竞争压力,一些家长错误传递“我成绩好,不用劳动”等思想,把劳动当负担,过多地包办代替,导致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从学生自身看,由于学校及家庭劳动教育的缺失,造成一些孩子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低下,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独立生活能力差。眼下,不少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对劳动本身以及对劳动者起码的尊重,缺乏对劳动成果的珍惜、对劳动价值的精神体悟,都与劳动教育缺失有着直接联系。

劳动教育之所以在一些地方遭遇困境,主要缘于劳动教育的异化。认识层面,“劳动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边界不清晰,劳动教育的内涵模糊。教育层面,劳动教育沦为智育的附庸,课时不能保证。实践层面,把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或学校卫生清扫等视为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劳动教育缺少“体系化设计”。评价层面,过于强调通过劳动获取“物化”的奖励,如劳动卫生评比分数、体力劳动竞赛的等次等,缺乏对劳动价值的深度认同。这直接导致劳动教育的迷失,导致劳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鉴于此,我们必须重申劳动的价值与尊严,建构劳动教育的实践体系,让“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成为常态。应该看到,劳动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配合,需要每个人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已经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比如,上海正在制定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的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细化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家务劳动等各环节的劳动教育内涵,系统化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的协同机制。

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等基本技能。劳动教育虽以劳动为表现形式,但不能忽视了教育的本意。劳动教育的目的,是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培育学生的劳动观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加强劳动教育,学校应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内容、载体、空间、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的贯通。家长应对劳动有正确的认知,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教育引导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们在各种劳动实践中受到劳动教育。全社会都要重视劳动,把尊重劳动的价值置于社会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让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成为共同的价值观。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