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首余味深长的江南乡愁之歌

——黑陶散文集《漆蓝书简》读札

发布时间:2019-05-27 作者:徐杰 来源:中国教育报

《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黑陶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是一部由心灵呈现的空间之书,书中记录的江南50个乡镇,地域范围涉及苏、浙、皖、鄂、赣五省。作者黑陶搜集历史文化意义上的江南,他的描绘并非风景的表面记录,那些冷峻苍郁的随性文字,拒绝廉价浪漫和甜腻风格,是心灵严肃朝圣的过程。

该书在南方黏稠的话语里徜徉,在地方史的地理深处研磨,触摸到南方湿地文明背后的秘密。那些黯然随风飘逝的故事,风雅或朴拙,甘醇亦痛楚,平淡而隽永……浸润山岳大地,深染古风乡气,黑陶笔下的江南是扎扎实实的文化中国,穿透文字,进入血脉。

江南之于黑陶有股神秘的幽力,来自文明创始者悠远的呼唤,一个个个体灵魂复活,需要通过印证而抵御被时代遗忘。时间都是曾经,瞬间可以铸就历史,而我们常常忘了从何而来!山丘、田野、湖泊、村貌的自然景观无声消隐、改变着,而大地上的生活者被线性前进的历史观裹挟,疏于回首。

一位满载乡愁的独行侠,仿佛贴地而行,黑陶用裹满尘土的身体、亲吻大地的姿势、田野调查的严谨,走过了那些喧闹或萧条的村镇,每一处都留下锐利的思想以及对于呼愁(帕慕克)的回答。他散淡若行吟诗人的目光数落着,将长江流域千年深隐角落的前世今生与历史幽情重新勾连起来。作家用一种近乎自然主义的冷酷写实,饱含深邃的情感,对人间沧桑背后价值的深刻认同,显示出某种与古老吴越大地相匹配的诗意与决然气质。

他的乡村意象里,时光交汇处不觉今夕是何年的恍惚绵延不绝。每每与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犄角旮旯、繁俗世镜,像春夏江南的天气,每一回变幻都牵动心境。特别适合午后阳光的日子里,于浓荫下闲读,点点滴滴与碎光一起咽进肚里。

黑陶寻访那些曾经繁华,如今萧条,甚或湮灭的乡村文明。用文字复原那段记忆,用现代眼光重读历史,探求存在与时间的本质。在那些被误读或被抹去痕迹的地方,任由历史的幽思找回不该被忘却的东西。历史记忆若遗珠,每个寻常的屋子背后都可能藏有惊天动地的过往。我们的集体记忆习惯选择性对待,那些故事渐渐地会真正被彻底忘却。黑陶的文字为人们抵抗着这样的遗忘:哪怕现实已经诸多不堪,他执拗地为世人拾回曾经的宏大叙事。

他将自己抛入这些古镇,预设乡村变迁背后的荒诞及种种疑问,以人类学的情怀,光影流连中惋惜之情跃然纸上。乡村凋敝,江南断简。他不厌其烦地描绘这浮世人相、百业样貌,有种拼命为即将消失事物记载的冲动,内孕复杂的焦虑隐忧,悲悯意识来自对底层生活的挚爱。关于享受,现代人尤其所谓的城里人其实已经走得很远,迷失于新物品、新体验的不断涌现。消费快乐背后是否有永恒的承继、不变、等待?作者时不时用笔尖来发问。

最让人着迷的,是那些旅行中偶遇到的乡野人生、底层命运,他的笔触如此钟情于社会的神经末梢。传统社会尚存的人间温暖,在偏狭的自然环境中,劳者自尊,对生活与命运的安然豁达。作家与他们具备相同的生活理念,因而坚守质朴对于黑陶有种难以言状的价值,而这是山林湖边生存幸福的最大公约数。对底层寻常生活的迷恋,或许是童年生活再次复活后的欢愉——文字排列上的骄矜、繁密、绚丽。一个想把活着本身当作纯粹精神的寻道者,旅行中他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诗人。他刻意用投宿乡村旅馆而非住星级酒店,只搭农村各种交通工具而非乘越野车的方式进入考察现场,只为更好地隐身乡野,保持地气充盈。假如没有身体力行,那只不过是度假,将丢失文化体验之真味(历史沧桑感尤甚)。他曾独自翻越两省交界的荒山峻岭,与山顶寺庙的孤独僧人对坐长谈。他感受着时间和山风如何浸润身体,他自有他个人的自然观和大地观。

黑陶的叙事里尽是印象派的画面,如同一部后现代式的纪录片,疏离深度,也不设边界,任文字随心所欲。黑白影调,深描浅吟,看似漫不经心,如游荡的街拍摄影者,其实是乡村生活节奏的绝妙翻版。他在追寻千年以来某种乡村起承转合的内在规律,他用了凡夫俗子的卑微之心,最平静的脉搏心跳,试图靠近那些地方和故事,聆听历史的声音,并且悄悄地不带走一片云彩。用非精英主义的态度,重写一段痛楚及诗意的文明。

黑陶喜爱零度写作,依笔而行,照相机般记录所见事物:精准、客观、白描。文字的摄影术,魔幻中对真正现实的崇拜,是“物质现实的复原”(克拉考尔),别有一番历史与现实的再现魔力。为读者预留想象空间,似乎邀请共游而不是自诩为终极解读者。此般民主笔法,竭力维持眼睛第一瞬间的印象,以作者(写作)的弱势凸显文本的可写与开放性。黑陶为何喜欢用文字“照相”?新写实主义回归?书中大量地纯粹抄录,充满碑帖一般的原始照相主义。也许作家认为如果放任修辞对现实的介入,那么臆想、猜测会使它染上主观色彩。生活本身已经足够强大,乃是最伟大的艺术本身,在此,任何加工都不过是东施效颦或画蛇添足。让生活场景自由、客观呈现,即是最好的描写。

以我的浅见,黑陶的写作是难以归类的文学实验,犹如书写一部个人版的地方志书,晕染出一幅由诗性汉语重新打磨过的人文地理史册。这些是他写作的典型时刻:词语暴力组合,意象堆叠;自然主义,照相式景物实录;档案形态,生活流记载。他的小镇速写,与《清明上河图》异曲同工,只是现代版里衰败气息氤氲其中,少了风雅,剩下现实微微的叹息。他不惜将一条河上的桥名都一一记下,看似闲笔,实则用意不凡,生怕岁月磨去痕迹。他像保护古物、非遗宝贝那样书写一个广场、一座老屋、一段日常生活。作者说,历经沧桑而不改沉默奔流,像我崇敬的精神。他去拜谒伟大的灵魂,通常也是去这些地方的理由,例如石门湾——丰子恺、蕲州——李时珍、鄣吴——吴昌硕、黄梅——慧能、鸿声——钱穆、屺亭——徐悲鸿。他写农村集市,大浮庙会上各种脸、发、唇、鞋,极简描绘,所有商品的罗列,不分详略,没有取舍。他相信非虚构写作的力量,也就是不需要夸张,期待现实事物本身的魅力——文本具备留给历史所有真实的文学信息的巨大自信。在一个娱乐过剩、故事过剩的写作时代,返璞归真才是真正的文学。他想解放被钳制的审美范式:朴素、粗粝、原始、欢腾,从另一个领域抵达真理。

诗人承袭起南方男子独有的内敛执着,历时数年,以制陶人般的坚毅精神,呼吸于乡野河港、市井陋巷,让喑哑的地方史发声,用一个真正的民间江南对抗典籍诗行里的粉脂苏杭。黑陶的《漆蓝书简》,自带坚实的大地光芒,如缓缓流淌的火山熔岩一样能量惊人。他的笔调,创造出散文与诗的双重交响,读来仿佛深吸古雅之气,恰如一首余味深长的江南乡愁之歌。

(作者系艺术评论家)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7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