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难忘童年的……

发布时间:2019-06-06 来源:中国教育报

难忘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无比的童年。田间地头,捉蜜蜂、扑蝴蝶,甚至捕蛇;水塘河边,钓龙虾、抓黄鳝;屋前屋后,翻糖纸、扔铁饼……一切能玩的、一切能想得到的,我和小伙伴们都尝试过。其实,孩子对童年要求不多,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玩得来的同伴,还有不干预的父母。(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小学 鞠锋)

童年的玩具几乎都不需花钱。毛毽、沙包是妈妈缝制的,笛子是稗子叶或抽掉树茎的空树枝制成的……我最大的“玩具”是村南扬水站那些用来抽水的大钢管,还有大队草料场一米多高的土围墙。我曾在管子里爬进退出,或踩在光溜溜的管子上,张着两只胳膊小心翼翼一摇一晃地走过;也曾和伙伴们在宽约一尺的土墙上奔跑如飞,追逐嬉戏,一旦站不稳,就赶快就近找个草料堆跳下去。(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 曹秀芳)

童年最难忘的是放牛,我们把牛赶到山上,割够供牛儿回家吃的草后,就在附近找树上的野蜂蜜、掏鸟蛋,采野花,找野菜、野果、菌子。傍晚时分,用山里的藤绳把拾的柴、割的草梱好放在牛背上,坐在牛背上唱着自编的歌满载而归。回到家里,插几朵野花在竹筒里,给贫困如洗的家增添一丝生机,拿出山上采的野菜做晚饭。劳作一天的父母回家,总能吃到香喷喷的饭菜及野果、野蜂蜜。(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幸福完小 鲁天娥)

上世纪70年代的精神生活是匮乏的,村里晚上的免费露天电影就成了精神大餐。一听说要放电影,我们便过节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晚饭后早早等待,还会如饥似渴地跑遍方圆数公里的邻村去看。(浙江省嵊州市蛟镇中学 周国梁)

童年的冬天冷得让人无处躲藏,难以忘怀我们自制的“暖宝”。用乌黑色、特黏手的“猫屎泥”在青石板上反复揉,揉软搓熟,然后做成球、钵的形状,在太阳底下晒到六成干时,用手沾水在其表面反复打磨,直到光滑圆润时,再放到灶洞里烧硬,就成了我们冬天取暖的宝贝。(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肖庄小学 赵俊涛)

6月天骄阳似火。妈妈从村里打猪草、拉鸭菜回来,又累又热,气喘吁吁,瘫坐在地板上。我灵机一动,来到风车前,让妈妈坐在风扇口,用一根绳子系在把手上面。我先转动风扇的把手,然后站在妈妈身后拉绳子。风扇里残留的细糠随着扇叶转动扑面而来,我和妈妈都睁不开眼。但妈妈竖起大拇指笑着说:“儿子,你真聪明。”我今天想起来心里还乐滋滋的。(安徽省庐江县长岗中学 孙功道)

老家的竹园藏着童年的好多乐趣与记忆。搭竹桥、荡秋千是女生的闲情逸致,跳竹竿较有挑战性,手握竹竿,双臂伸直,身体弓形,膝盖弯曲,脚趾抓竿,“嗖”的一下,从入口处的第一根竹竿跳到第二根,依次沿着竹园一圈跳完,比速度比勇猛。更为挑战的是“荡自己”:选择最大的竹子,爬到顶部掰弯竹身,悬空自己,沿着竹竿做圆周运动,慢慢加速,以身体与地面平行时为最优,喝彩声、呐喊声响彻云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磨市镇救师口小学 苏妮)

“换糖喽!废牙膏皮旧塑料纸换糖换针换头花喽!”在物资匮乏的乡村,这是最美妙的声音。只要一听到糖担子进村的声音,一群赤脚的孩子便按捺不住,猴儿一般从各家各户溜出来,叽叽喳喳地簇拥在黑瘦而精干的糖担艺人身旁,用牙膏皮旧拖鞋等换自己心仪的物品,满心欢喜地捧回家去。(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珊瑚初级中学 郭云)

每到暑假,院子里的几棵槐树上就长满了花蕾,我们称其为“槐米”。父亲总是天刚蒙蒙亮就上树用镰刀往下钩槐米,姥姥、妈妈和我便在树下捡槐树枝,然后用手把槐米一粒一粒捋下来,放在簸箩里、席子上,追着太阳晒……夕阳西下时,槐米干松飘香,全家老小的脸上都露出收获的喜悦。槐米情,情缘童年,终生难忘。(山西省侯马市建工路学校 许金凤)

最让我难忘的是玩老鹰抓小鸡游戏,小鸡被抓住就要背老鹰走几米路或被老鹰弹两下脑袋……若老鹰在指定时间抓不到小鸡,也要接受同样惩罚。个子较大的我往往当老鹰,专门抓个子较小、反应较慢的小伙伴,有时把小伙伴的短裤或裙子揪下来,露出半个小屁股,我便用小手迅速拍几下。有小伙伴对我说:“不要耍流氓。”“啥叫耍流氓呀?”“就是不能拍别人的屁股。”于是,我知道了耍流氓就是用手拍别人屁股。(天津市蓟州区下营中学 张国东)

上世纪70年代初的童年充满了“饿”的感觉,于是,打“野食”成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春天挖刚露出地面的苦竹笋芽烤了吃、大嚼映山红的花朵,夏天摘野李、采杨梅,秋天寻八月瓜、挖鸭脚板,冬天寻野莓、打鸡爪子等野菜……生在大山,长在大山,山里的“野食”喂养着我饥饿的童年。(湖南省学校文化建设促进会 熊振鸿)

1982年的六一节,外公给我做了滑轮车,妈妈给我做了裙子。滑轮车是一块方木板装了4个钢质滑轮,一个横柄的方向盘。裙子是粉红色的纱裙,有白色的衬里。我骑着滑轮车从铺着小石子的土坡上冲下来时,耳边伴随着滑轮声、小伙伴快乐的喊叫声和呼呼的风声,感觉好爽。可玩了不到半天,就看见我的粉色纱裙后摆磨得稀烂,还沾满泥土。我当时哭得很伤心,仿佛天空都是灰暗的。30多年后再回头看,那个六一儿童节其实非常明亮。(贵阳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 田芳)

童年时经常玩的活动之一是捉迷藏。小伙伴们相邀在村口的大路上,以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分组,隐藏的那组躲藏在高大、厚实的柴草堆里,或藏到房梁、大树上甚至猪圈、牛棚里,绞尽脑汁不让对方轻而易举地找到。在这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中,时间过得飞快,快乐如影随形。(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梅桥镇振兴小学 贾为峥)

在我这个“70后”的记忆里,童年是贫穷而快乐的。大雨如注时,我们手拉手在雨中笑着奔跑着,雷声夹杂着闪电,我们彼此提醒着:“不要待在大树底下!”“快跑,跑回家!”“这阵雨挺大的,比河里洗澡还过瘾!”3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本应该在雨中消散的话,依然在耳边回响。(山东省龙口市镜心学校 徐彩香)

小学四年级时,我有一次在语文课上偷看小人书《西游记》被老师当场没收,课间老师很生气地问我为什么上课偷看小人书,我低着头小声回答:“同桌只同意上课时借给我看小人书,下课时他自己要看。”老师沉默一会儿,让我每天放学后去他那里借一本小人书,晚上模仿着把课文内容改写一下,第二天在课堂上表演。”从此,我成了“小老师”,将课文内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 童家松)

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乡村小学还没有电铃,上下课需要老师手动打铃。铃呈钟形,黑黢黢的,挂在花坛边的柿子树上,铃下吐出小锤,锤上系着麻绳。风劲的时候,铃也会不情愿地“当当当”响几声。如今校园塌败,当年打铃的老师也苍颜白发,唯独那“当当当”的铃声总在记忆深处清脆地响起。(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陵二中 张强)

读小学二年级时,同学们的书包里都有一两把泥手枪。课间,教室就成了“战场”,我们激烈交战,把教室里打得尘土飞扬,一片狼藉。班主任一怒之下统统缴械销毁。“下次,谁再敢带泥手枪进教室就统统枪毙!”话音刚落,角落里就传来一句“枪都被您销毁了,还拿什么枪毙呀!”同学们哄堂大笑,班主任也只好一笑了之。(湖北省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学校 张洪波)

童年最爱捉迷藏,有时玩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我攀爬到树上藏在树叶中,小伙伴绞尽脑汁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我在树上不小心笑出声来,小伙伴用力摇晃树干,差点儿把我从树上摔下来,吓得我哇哇大哭。今天我仍对捉迷藏情有独钟,既考验智力又充满乐趣,更唤起友谊的回忆。(河北省武安市第六中学 秦延涛)

每年小麦灌浆的时节,轮沟里的水是我们的最爱。穿上新买的塑料凉鞋,和小伙伴们三五成群来到轮沟前打水仗。撩起水花泼向对方,对方头一扭,胳膊一挡,弯腰撩起水花还击。夏日里的凉意舒服了全身,“咯咯咯”的笑声飘向天空。小小轮沟里的水浇灌着地里的小麦,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欢笑。(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百尺小学 洪艳)

生在沂蒙山区小山村,村东的集体瓜地是我们日夜惦记的地方。桑葚才熟杏又黄,鲜桃甜瓜又登场时,几个伙伴经过“战”前研究,决定采取声东击西、水路偷袭的办法来解馋。夏日午后,直奔瓜地,摘瓜放入早就扎紧裤腿的“裤子口袋”里,迅速撤离,游回南岸。寻一荫浓处,三口两口吃下肚,唇齿留香多日,甚至今天咂吧咂吧嘴还有当时的味道。(山东省蒙阴县第一实验小学 邱言贵)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6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