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所民办学校的取与舍

——长沙市明达中学的办学故事

发布时间:2019-06-12 作者:本报记者 李伦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十多辆大巴、600多名学生,浩浩荡荡开往雷锋纪念馆。“大气!哪所学校的?”路边的居民们议论。“长沙市明达中学的初中生。”孩子们自豪地回答。

而这样大规模的活动,明达中学几乎每周都有。从借居他处到拥有自己的新校园,从400多复读生到如今小学初中高中全有,在校生达5600多人,教学质量稳居全市乃至全省民办校前列,建校11年来,明达中学校长曹建新和他的同事们经历了无数次取舍,赢得了这所民办学校的飞速发展。

    办学人的取与舍:

    教育当为民族计

曹建新没想到自己会辞职办学。大学毕业后他好不容易有了“铁饭碗”,曾是当地最年轻的中学团委书记、优秀的地理教师、长沙有名的明德中学派到海南儋州一中的副校长,曾受明德中学委派,到明达的前身“达材”先后任副校长、校长。

“达材”是明德在那个“名校办民校”特殊年代的产物——校中校,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个“民校”要与原来的“名校”彻底脱钩,曹建新要继续办这个民校,就必须辞去公职。当时曹建新很是犹豫,反复思考后决定,“就去按自己的理想办一所全新的学校”。曹建新的理想是什么,是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让所有的孩子都成才,而这个成才,绝对不是仅仅考上大学,而是身心健康,积极阳光,向上向善。

该校年级主任黄向阳夫妇、生物教师章立武夫妇,还有曾是湖南省宁乡市某公办校校长的谭韵政等30多名教师,纷纷辞去公职。来自全省各地甚至省外的教师们,有的还是名师,也纷纷加盟。“其实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大家像是一群拼命三郎。”谭韵政说起当时的情形,很是感慨。

2008年8月,51名教师开启了明达的创业之路,逐梦之路。为了节省人事开支,确保一线教学,学校领导都是“身兼数职”,经常是班主任、辅导员、后勤服务员、接线员乃至保安员“一肩挑”。

    办学理念的取与舍:

    点燃学生心中火种

刚到明达的学生,几乎每一个都是失意者——要么是高考不理想的复读生,要么是“省示范”的落榜者。“中考高考的失利是一个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们重拾信心,迈过这个坎。”每年的新生入学,曹建新都这样跟家长们说。为此,学校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们明达孩子的教育模式”,包括入学教育、拓展训练、周考磨炼、月考制度、培优扶弱、成长记录、徒步毅行、百日冲刺、毕业回访、社会实践等等,环环相扣。

他们首先从抓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始。强调学生的自理和自立,先学会打理好个人的生活、再学会更好地学习和面对中考高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变了个人。”学生小彭的家长说,儿子自从进入明达,连坐姿站姿都大变样。

其次是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初一、高一新生,进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特长展示,同时进行分班摸底,分层分类编班。愿意凭纯文化成绩参加高考的,编入文化班;有艺术特长的,各自选择到美术、音乐、体育班……值得一提的是该校开设的创新班,因为到该班的学生基础不太好,因此学校给他们设置了特别的课程,并通过生涯规划引领、各种平台的搭建、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时时有存在感、经常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

再其次是引进项目办特色。通过研究社会需求,学校与航空学院、民航公司联合开设了“蓝天班”——湖南省首个民航飞行员班,采用中学、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培养有军人气质的优秀民航员。学校还与湘涛足球俱乐部、湖南省田管中心共建青训基地,学校负责文化课程,合作方派驻专业教练到学校训练。

    办学投入的取与舍:

    读书岂为稻粱谋

2018年12月,“蓝天班”49名学生,到位于四川的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参观学习,往返5天,食宿、交通等费用全由学校负担;寒暑假社会实践,动辄上千人,每年至少四五万元,学校全包;“老师我们想搞点拍摄”,学生只想买几台相机,结果是得到了一个设施齐全的校园电视台,学校为此投入30多万元……

各种大师讲座、各路名师受聘、各类专家上门……“你都不算算账?学校不缺钱吧?”记者跟曹建新开玩笑。“经费极缺呢。”曹建新扳着指头跟记者算账。

当年“达材”由公办民助改为纯民办的时候,许多投资商想介入,“教育人办教育”,曹建新坚持,所以全部办学经费几乎是教师们自筹。曹建新领着记者参观坐落在长沙市郊崭新的校园,讲述着自己的办学故事,“我自己都没想到能走这么远,占地面积153亩,总投入达3.5个亿呢”。

“再缺钱,对我们老师那也是没得说。”青年教师谭振华直言有“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不仅是收入,还有各种关怀和细小的体贴。比如为工作6年以上的老师,配偶和子女每年一次体检;比如请全校所有教师的父母金秋游北京。

每次活动,这些钱哗啦啦地撒出去,动辄几十万。“欠银行那么多呢。”有人提醒。“当年那么多老板要投资,我为什么不同意?就是希望咱们教育人能办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我们在教育与效益之间,要做合理的取与舍。”曹建新坚持。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2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