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道德与法治”如何强化学科育人特色

发布时间:2019-08-21 作者:周继章 来源:中国教育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宗旨应是加强学生对核心素养的学习和理解,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方法,使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心灵,入心入脑,从而为学生的品行塑造奠定基础。但就当前教学现状而言,很多教师基于以往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的定式思维,偏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课堂教学难以收到实效。

    从生活情境入手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教育,都不只是教给学生写在书本上的道德和法律知识,而应注重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法治意识和实践智慧,引导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如果直接将法律法规等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对于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会感到既抽象又无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学习就变成生硬灌输,很难达到让学生知行统一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主次关系,对小学生来说,课程应以道德教育为主,法治教育的内容次之,但本质上是一致关系。无论是道德教育还是法治渗透,都应该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例如在《清新空气是个宝》(部编版二下)一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实地调查”的环节,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学生交流汇报“是什么污染了空气?”之后,引发学生思考:“工厂生产、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会污染空气,怎样才能防止人们不自觉污染空气的行为?”由此引出我国颁布了哪些与空气保护相关的法律,出示课本中有关法律条文,让学生读一读,结合实例再深入想一想。这样,枯燥深奥的法律条文呈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便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内容及法律颁布的意义,为自觉守法奠定生活的情境基础。

    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问题解决学习”试图通过问题解决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增强道德认知的学习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之一。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以积极的探究态度,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以及生活经验解决新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在问题情境中去构建道德与法治观念。

《小水滴的诉说》一课,教材中列了6个问题,有让学生继续列举的问题,有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也有让学生发挥想象解决事情的问题等,教学时,教师需要从这些问题入手,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探究解决。比如,开展了同桌交流“小水滴用处多”活动,将学生的生活经历纳为重要课程资源,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体会没水的困境,进一步设想假如地球没有水了的可怕场景。教师还可以通过出示水污染的课件,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水资源的道德认识。接下来可通过介绍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及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等资料,以浅显直观的形式把深奥的法律法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既了解水污染后用水的困境,也知道保护水资源有法律条文依据。接着我设置了一个“两难问题”,请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如果你家邻居正在养猪,每年能带来一大笔家庭收入,但又不得不将养猪的污水排放到小溪里,你会怎样做?邻居会听取你的建议吗?学生大都会回答“不会”。这时,我告诉学生:“当我们正当的劝说不被采纳,我们可以请村干部前来劝导,必要的话还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这样,因为有了生活情境,学习因此也有了现实意义。

    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

注重丰富和引导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运用适当方式,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调查、参观等形式强化真实的道德情感体验。

如教学《欢欢喜喜庆国庆》(部编版二上)第一环节中“国旗、国徽、国歌”知识时,引导学生进行升国旗的模拟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升旗仪式时,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表达我们对国旗的敬意?教师让学生首先基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交流。然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一下,在哪些地方什么情况下听到过国歌?什么时候我们要唱国歌?通过课件展示国旗法中对升旗仪式的相关规定,让学生结合自己经历过的场景说一说。通过国旗法的学习,学生对国旗的敬畏感增强了,在生活中对待升旗仪式的自觉性也增强了。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庐丰中心小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8月2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