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亲历苏格兰小学家校联合的“三易三难”

发布时间:2019-10-31 作者:华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英国是西方世界最早提出家校联合的国家,近20年来更是密集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笔者去年赴英国第三大城市——格拉斯哥做访问学者,以家庭教育研究者和家长的双重身份,从“他文化”的角度对英国的家校联合进行参与式观察,管中窥豹,发现了有趣的“三易三难”现象。

想轻轻松松当家长,挺容易

格拉斯哥属于英国北部的苏格兰地区,苏格兰在2010年实施了新的课程标准“卓越课程”,其中一条是取消对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外部评价,通俗地说,没有考试了。因此,公立学校的教师没有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相应的家长如果不想管孩子的学习,没有人会出面干涉。

此外,学校几乎不给家长布置亲子作业,学生的学业任务基本在学校完成。这有三点好处:一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二是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三是学校提供手工作业的场地和材料,节省了家长的时间和金钱。

想参与学校活动,挺容易

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非常多,平均每周一两次。比如每周都有一小时的“家长咖啡”时间,由一两个教师主持,十来个家长边喝咖啡边聊天,没有主题,无拘无束。教师会将聊天中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逐条记下来,向校长或相关人员反映。

学校每周还有半天的“家长辅助教学”时间,家长志愿者将帮助班级(不一定是自己孩子的班级)教师完成户外教学任务,搬运器材,和孩子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并保证他们的安全。此外还有捐款、捐衣服、家长开放日、图书超市、布置会场、打扫卫生、观看表演等家校联合活动,丰富又好玩。

想获得支持帮助,挺容易

文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困难群体的关爱和特殊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这方面英国教育有着成功与成熟的实践。

家长要想获得学校的支持与帮助,极其便利。学校会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建议。比如,对英语非第一语言的家长,学校每周举办“家长语言学校”,帮助他们提高英语水平,融入本地生活。对于贫困、军人、少数族裔、残疾儿童、单亲、手语使用者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家庭,政府、学校、社区都有专门的政策措施,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

想和班级教师见面,挺难

苏格兰小学实行的是“包班制”,一个教师要承担除体育、音乐之外的所有科目的教学。我希望获得班级教师的电子邮箱,以了解孩子的适应情况,却被行政办公室人员温柔地拒绝了:“有事请给我们办公室发邮件,我们会帮你转发给班级教师。”

为什么?英国政府发布的家庭教育政策,不是说全面支持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吗?对此,英国思克莱德大学教育学院的同事笑着回答:“如果班级教师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公布给全班家长,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处理30多封邮件,那如何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呢?”原来,这是为了保证教师在工作时间内,精力全都用在学生身上。

英国的各行各业都严格遵守上下班的作息时间,英国的班级教师在工作时间之外加班和家长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家长提出的各种诉求全部由学校的管理团队负责分类处理。家长想和班级教师见面,除了发邮件请求学校办公室安排之外,还有一条常规渠道,就是每学期中间的家长会。

家长会时,学校会提前半个月向所有家长发放询问单,家长可与班级教师单独见面,一对一“私聊”,但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之内。班级教师不面向全班家长介绍情况,会把每个学生的课堂作业和作品分别装在注明名字的盒子里,保护学生隐私。所有盒子陈列在教室外的走廊上,家长可自行找到自己孩子的作业和作品。

想认识同班的家长,挺难

根据文化惯性,我还想参加类似“某班家长群”之类的社交群体,但这更是一个奢望,因为他们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归属”的需求,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自给自足,自得其乐。

在访谈中我发现,英国的小学班级历来没有“家长群”这一做法,同班家长在接送孩子时会寒暄握手,旋即各自走开。他们并不觉得人情淡薄,而将之视为人际交往的常态。相比国内24小时不“打烊”的各种家长群,英国的家长不做比较,少了是非,虽然淡如水,却平静而纯粹。

想把教材带回家,挺难

为了帮助孩子跟上班级进度,我想看看教材,以便在家帮孩子补习。但学校办公室的回答是,教材不允许学生带回家;教材的所有权属于学校,学校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并且是循环使用,即当学生升入高一年级之后,教材仍留在原班,供下一届学生使用。细细想来,这一做法既环保节约,还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总之,苏格兰小学家校联合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外部氛围轻松而内在规则严格。家校联合的地基是制定好游戏规则,不是增加家长与班级教师之间的沟通频率,而是增加家长与学校管理团队之间的沟通频率,主动权在学校管理团队手上。管理团队一方面支持家长,帮助家长学习与成长;另一方面支持教师,保障其不过多地卷入与家长沟通的琐事细节中,让其专注于教育教学工作。

家校联合不在于学校给家长多布置亲子作业,而在于学校想方设法地将家长吸引到学校,通过各种轻松活泼、富有新意的活动将家长卷入学校教育过程,以获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与参与。一旦家校之间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关系,最终受益的将是儿童。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英国思克莱德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学者)

《中国教育报》2019年10月3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