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陈亚飞

发布时间:2019-11-25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有其经久不衰的魅力。《父与子》系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ト劳恩(E.O.Plauen)于1934年至1937年发表在《柏林画报》上的一组漫画。当时德国正处于第三帝国时期,战火不断,硝烟弥漫,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德国。《父与子》的问世像沙漠中的一片绿洲点燃了希望,像严冬的一束火把温暖了渴望的心灵。父亲和儿子的亲情故事以及乐观幽默感染着每位读者,漫画中父亲大胡子肥胖的外形及儿子刺猬头发型已深入人心。历久弥新,《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享有颇高的艺术评价。一组漫画集,历经近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堪称为经典。新时代,新发展,新思路,新征程,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为漫画《父与子》注入了新的活力。

双语解读,精准呈现。这套书系双语解读,突破了原作“只有漫画”的禁锢。其实,近年来读过不少《父与子》的中英注解版本。大多版本语言以“一句话”为主,只能起到提示作用;有的版本还出现了“误读误解”现象,更不用说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叙事学意义上的逻辑推理与表达的精准;有的版本就是有英文注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中式英语”的不足。而这两本漫画书,中文和英文注释分别由英美国家语言专家和中国高校中文专家并肩研讨和精心创作,保证了双语语言专业、地道、流畅、有趣,翻译更专业,更国际化,较之以前的版本有了一个新的突破。

分册设计,策划首创。相同的漫画,不同的解读。《父与子》漫画书分“对话版”和“讲故事版”两种,这是基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兴趣进行的,而且各具特色。“对话版”适合于幼小儿童,他们正处于语言建构的最佳年龄,做好恰切的示范引导至关重要。由于漫画故事解读语言凝练、设计简洁,年幼的孩子接受起来难度不大,很容易理解,并能引发他们适当的思考、联想。为了便于低龄儿童学习双语对话,使发音更准确,做到视听结合,“对话版”还专门配备了配套同步录音,让读者通过扫码就可听到每篇地道、优美的英语对话。

“讲故事版”主要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较“对话版”更生动、更细致、更完整。有的还注意到了故事的连续性,尤其是不幸遇荒岛一段,把23个小故事都连了起来,让孩子有一种读小说的感觉。这种连续性的导读,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对这里发生的故事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孩子在看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也能享受故事,并学会双语会话和叙事。这也契合了当下“讲好故事”的全球新语境。

本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为每篇漫画故事都添加了“画龙点睛”式的英文标题和与之相应的、表达巧妙的中文标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训练孩子的提取重要信息、提炼主题的能力,并且在“讲故事版”,还设计了“词语积累”和“想一想”的环节。如此一来,对于个别词的积累,孩子们就能有的放矢;并且在“想一想”问题的导引下,能够多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漫画的主题及教育意义。

另外一点做法也值得肯定,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为《父与子》漫画原作中有个别故事情节不太适合中国的中小学生,所以,编者经慎重考虑,减了少数几篇故事。这种大胆剪裁很适合我们中国教育国情。

资源多元,挖掘无限。《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集结了186个漫画故事。不管是作为亲子读本,还是作为教学范本,书中都有大量可挖掘的教育资源,并且可以无限开发。

从内容上看,漫画主要记录了父与子平常的生活。父亲的滑稽与智慧、真诚与善良、慈爱与严厉、博爱与果敢,儿子的调皮与乐观、聪明与善良、真诚与可爱,让我们读出了浓浓的父子情,感人至深,有的甚至让人泪流满面;让我们读出了正直善良的品性,如潺潺流水般,带给我们一种人性的美好;让我们读出了生活的智慧,我们的大脑在潜移默化中被开发。当然,夸张是漫画常用的手法,有一些漫画也应该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比如荒岛经历、宫殿经历,比如识字的狮子、疯长的鲨鱼、爱臭美的怪兽等,这些漫画带有寓言的性质,很有意思,孩子爱读,并且其中又蕴含着别样的智慧与启示。

从形式上来看,两本漫画解读,主要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编辑的。但漫画读者不分年龄,学习也不分学段,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漫画,深入体会漫画所要表达的主题。比如,《严爱相济》,儿子把墨水瓶打翻在地,当父亲要教训儿子打屁股时,发现儿子裤子后面有了破洞,于是拿来针线帮儿子缝好,儿子本以为躲过了一场暴风骤雨,没想到还是受了惩罚。“人要明辨是非,做错事就得被惩罚”,这是父亲对儿子说的话,也是值得很多家长学习并效仿的。

一本好书,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们心灵的窗;一本好书,就像一根魔力棒,能够放大我们智慧的眼。《看〈父与子〉漫画 学双语对话》《看〈父与子〉漫画 讲双语故事》,就是这样的好书!

(作者单位:河北省涿州市教师发展中心教育科研部)

《中国教育报》2019年11月25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