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阅读文化推动全民阅读

发布时间:2019-12-02 作者:任翔 来源:中国教育报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新时代国家的一项重大文化战略。今天,我们研究阅读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践行阅读文化,全面深入持久地推动全民阅读。阅读文化是文化样态的一种,它是关于阅读知识、阅读价值观和阅读行为方式的思想体系,是由阅读知识、阅读价值和阅读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阅读文化也是人类社会应有的文化样貌。通过阅读知识、阅读价值、阅读行为的学习、领悟与践行,增强认同阅读的全民意识,树立崇尚阅读的价值追求,形成人人阅读的生活方式。

一、增强认同阅读的全民意识

法国作家雨果说,阅读的需要好像一堆火药,一旦点燃,便再也不可收拾。那么,怎样才能点燃阅读这团熊熊火焰?首先要在人们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丰沃阅读的土壤,做好培根固本的工作,让阅读成为全民的一种共识、一种自觉行为。

懂得书籍是人类精神的家园。在很多大型图书馆,我们总会看到这样一张写满历史沉痛记忆的照片: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近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然而就在敌机刚刚离去之时,有三名男子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精神,给人以强烈的心灵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无论是何种境况,只要有书籍在,人类的精神就不会死亡,书籍永远是人类心灵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懂得阅读是权利也是责任。全民阅读是由世界读书日演变而来的。设立的目的是希望推动全世界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无论是健康还是患病,人人都能享受阅读的权利,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大师们。阅读是权利,也是责任。一个国家,要是人人都有阅读意识,这个国家一定有魄力,一定有高度,一定有希望。把阅读看作是人生最美好的事,这样的人生一定有潜力,一定有深度,一定有境界。

懂得阅读是一种享受。英国小说家毛姆说过:“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我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毛姆的阅读价值观,对当下过于功利化的阅读无疑是一针清醒剂。只有让非功利性阅读和兴趣阅读变成全民意识、成为阅读自觉,才能使阅读真正成为全民阅读、终身阅读。

二、树立崇尚阅读的价值追求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知识。

把读书看作是第一等好事。“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孔子的一生,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读书人的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其挚爱读书的精神气象。孔子开创了儒学,而“儒”的广义就是“读书人”。“天地君亲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从中可见古人对读书及读书人的看重。

把阅读当作人生的一种信仰。文化是滋养灵魂的土壤,阅读是产生思想的源泉。犹太民族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贝多芬、毕加索等众多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一个人口不多的民族,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最重要的原因是犹太人已将书籍神圣化。在孩子刚刚懂事时,父母会在书里沾上蜂蜜,让孩子舔书,告知孩子书是甜的,只要热爱读书,人生就会美好。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推动全民阅读,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阅读价值观,使阅读成为每个人的信仰追求。

把经典阅读当作自我完善的最好方式。阅读能养人精神,感受作者的生命热力以及火焰般的思想。日本学者斋藤孝说:“当人沉浸在书里时所发出的能量、热度足以媲美地底喷出的岩浆。”比如阅读梁启超的文章,总会情不自禁地被其强烈的思想所吸引,从而勃发出生命的热力,让人生始终昂扬。

三、形成人人阅读的生活方式

中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优良传统。“耕”就是劳动,以满足吃饭的需要;“读”就是读书,以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耕读是我国古代读书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追寻,对生活意义的感悟,对时光的分外珍惜。唐代颜真卿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最好的说明。

进入新时代,网络技术高度发展,阅读资源利用更为便捷,阅读方式也更加多元。数字技术让“书籍”无处不在,并创造了图书的新形态,催生了随时随地随心的阅读方式。互联网让书籍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并不断唤醒读者的阅读意识。但要形成人人阅读的生活方式,只有形成阅读文化。今天,我们研究阅读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践行阅读文化,全面深入持久地推动全民阅读。

[本文为教育部重大委托课题“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战略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7JZDW03)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9年12月0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