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普通学校优质发展的三条路径

发布时间:2020-02-26 作者:李志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只身一人走进位于城乡接合部、2009年才建校的薄弱学校——北京市密云区第七中学,是在2016年7月。我接手后,这所学校成为北京市育英学校的一所分校。从那时起,如何实现普通薄弱校的快速发展和集团化办学的最佳效益,就成为我思考的焦点问题。

价值领导,创造组织新文化

要想让一所新的尤其是相对薄弱的学校有升值的空间和力度,治理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创造出适合它生长的文化,寻找机会使其内在软性与外在硬性相互强化,形成良性循环,构建积极的趋向办学宗旨的组织新文化。

学校名称几次更换,办学宗旨不够清晰,一直没有找到适合的办学理念。我开始寻找一句话,希望它一旦喊出,就能打动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心,而学校的管理体制、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家校协同等均能围绕这一理念运行。

半年后,这句话呈现出来——“成就每一个人”:学校的各种努力与变革,要成就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家长与教师等各种人际关系都要在自我成就的基础上互相成就;每个人取得的成就又会成就学校;学校里的所有文化环境元素、人与物、时间与空间都以互相成就为宗旨。

我们在全面理解学校传统文化、新时代背景、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未来社会需求的基础上,生成了落实“成就每一个人”办学宗旨的实践载体和研究课题,即“‘全学习’课程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

“全学习”包括:在学科中学习——在课程建设上回归课程本位,突出学科课程的育人价值,聚合各学科课程的育人效力;在文明中学习——从时间、空间和人出发进行开发,重点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课程的建构上;在健康中学习——重视体验,关注内心,让教育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把“对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创造中学习——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他们的实践经历;在服务中学习——关注学生社区服务与志愿者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大课堂,走进社区,走向社会。为了丰富“全学习”课程资源,我校对学习场地、内容、资源、同伴等进行了创造性重构。

单点突破,运用微改革领导力

价值观确立后,可以有多种途径来推动工作。我认为,不同起点与环境下的学校治理逻辑是不一样的,学校需从小处着手,运用微改革领导力,撬动管理固化的坚冰,慢慢改善教育生态,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

案例1:教学方式微改革。一次在教学楼里转,偶然走进一个房间,发现有数摞教师的教案本,我随即抽取了几本看看。令我吃惊的是,教案是手写的,内容简单、格式雷同,并且这些教案竟然不是为了当时的课堂和学情准备的,而是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更为严重的是,还有可能是在检查前突击补抄的。过后我进行了翔实的调研,原来当地教委研修学院为每个学科的教师编辑了一本导学案,提倡大家参考并充分利用。学校为了防止教师过于依赖导学案而懒于备课,要求大家用手写的方式进行再备课,并定期检查。同时,教师们各自为战,被动应对上面要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我的策略是:将手写教案改为电脑打印版;为教师提供备课模板作为参考;选择与我校教学理念相似的外地学校优秀教师与我校教师一起备课、上课,进一步修订完善备课方式;学校教学服务中心组织研究课,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暑假培训时邀请与学校课改理念一致的专家把脉。

案例2:学生权利微改革。每周一升旗时间,我校音乐教师王老师总是精神抖擞地跑上主席台,饱含深情地打着节拍指挥学生,坚持了好几年。这本该是值得赞扬的事情,但我有不同的看法——王老师以“能做事”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可今天的教育已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授和控制;“成就每一个人”的办学理念,需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某次升完旗,我跟王老师提出,不妨以后让学生在台上指挥合唱、他退居幕后指导,并建议他组织一个社团,每班选一个学生来学习指挥。第二天,一张社团招募指挥的海报就贴出来,24名学生组成的指挥社团很快完成报名。之后,王老师每天牺牲中午休息时间训练队员。周的星期一,一名初一女生满怀信心地走上了主席台,优美的指挥动作感染着全体同学。这以后,学校的各项活动,教师们都开始注意把各种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成长自觉,画出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

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薄弱学校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有一张基于实践、多层次、立体的教师成长模式与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

基本信念:自主发展。教师作为心智比较成熟的独立个体,是自我教育者和领导者。这种源自自身的力量,是教师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自由自主的基础上,相信教师、发现教师、解放教师和依靠教师,这是我们教师发展的基本信条。

同伴互助:成长“自组织”。教师发展需要一个思想不同、目标一致、去中心化的成长“自组织”。在这里,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唤醒、相互点亮,携手共进。对一个学校而言,从自上而下的线性教育结构到自下而上教育“自组织”的涌现,标志着网状结构教育新生态的形成。

突破高原:再次成长。从新手教师到骨干教师,再从骨干教师到卓越教师、专家型教师,优秀教师的第一次成长到第二次成长中间有一个高原期,不断重复、没有挑战、缺乏创造,常常令教师感到无望、无力。二次成长是成为卓越教师的不二法则,关键点是读书、教学反思、课例研习、参加学术研讨会、撰写论著。

把握契机:找准“关键”。无论新教师的成长还是中老教师的职业突围,教师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离不开外部条件及外力作用。因而,我们提倡的“遇见关键人物、创造关键事件、发现关键读物”,构成教师起飞的支点。

知行合一:修炼学力。“读书、写作、课例、课题、课程+游学、分享”,即“5+2”模式,一直是学校极力推广与认真践行的教师成长模式。从单一的就“教研”谈“教研”中跳出来,把教师带向自由研究的理想领域,练就读写力、研究力、实践力、行走力和分享力。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2月2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