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瞄准行业风向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0-04-06 作者:王关义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除综合性大学外,还有一批学科专业面相对较窄但很集中的行业特色类高校,这些高校长期立足行业办学,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特色与学科专业优势。近年来,一些特色类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设置逐渐向“大而全”“全科式”方向位移,原有的办学特色和优势逐渐淡化褪色,人才培养“趋同化”现象严重,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办学如何避免同质化?笔者认为,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方面着手,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风向标,构建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紧密结合的联动机制。作为一所面向新闻出版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近年来,北京印刷学院围绕印刷出版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设人才培养特区,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探索并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强化了办学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丰硕成果。

    构建“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行业类人才培养如果脱离社会,必将导致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脱节。怎样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推动教育教学在基层扎根?多年来,北京印刷学院紧扣行业风向标,构建“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做出这样的改革需要克服一系列痛点。学校改变传统大学四年校园一贯制封闭的人才培养,改变为“1+2+1”分段确定培养重点、培养方法和培养内容的“区段式”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大学第一学年按学科专业大类进行通识理论教育,达成“厚基础、宽口径”要求;第二、三学年重点是按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教育;第四年进行校内外综合实践实训教育,使学生在比较长的实践基础上找到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主题,真题真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把实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也实现了国内“1+2+1”与国外高校“1+2+1”“3+1”等模式的无缝对接,形成了推动国际化、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不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强化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为此,除了注重基础性、适用性技能培养,学校更突出强化特色优势,设立人才培养特区。

在全国传媒类高校首开创设人才培养特区先河,并以印刷和出版界先贤和著名企业分别命名为“毕升班”“韬奋班”“雅昌班”,形成品牌效应,凸显和强化办学特色,总结出人才培养特区三种基本模式,即行业人才培养实验班、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对接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验班。

在特区中实行特殊政策,配以一流师资、创造一流条件、营造一流氛围、实行科学管理,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实验班,采用专门的培养方案,小班教学、精细培养;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构建四大类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实训实践课程模块;实行“准入准出、动态调整”的实验班选拔、淘汰与增补制度;推行课程负责人制,优化任课教师结构,推行“三三制”,每门专业课程由不少于3名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每位教师承担不少于3门课程的讲授任务,对专业课程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授课,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人才培养特区实现路径,从制度建设、机制保障、队伍建设、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初步探索形成对行业特色类高校可资借鉴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重构“成长型、会呼吸”的培育方案

近些年,随着科技革新速度的加快,行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怎样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培养方案制定要调研10所国外同类高校、10所国内高校、10家行业著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邀请企业工程师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并参与教学过程,这使得看似枯燥的专业课程因为业界专家讲授的实践案例而变得鲜活生动,使看似死板的培养方案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充满了活力,形成“能生长、会呼吸”的培养方案。

学校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聘请70多位印刷出版领域的著名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实验班实践导师并以兼职教授身份走进课堂亲自为学生授课,增大实践实训环节学时和学分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和科研训练,鼓励学生多做来自企业实践中的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培养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能力,吸收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论文指导,推进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克服了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脱离、与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弊端。

    以“行业急需”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长效机制”,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贴合行业新业态的需求,设立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停办通用专业,优化专业结构,适时成立新媒体学院,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显著提高。

行业特色类高校人才培养要坚持“行业急需”导向,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根据互联网技术和媒体融合对印刷出版行业的影响,按照印刷出版新业态对人才需求出现的新变化,在稳定专业规模的基础上,重点考虑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组建成立新媒体学院,压缩传统专业的招生规模,停办英语、摄影等通用类专业,扩大新专业、特色优势专业的招生数量,在稳定专业规模基础上,建立健全专业预测、准入和预警、退出机制,包括专业优化与设置、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就业跟踪与评判机制等内容,科学调控招生规模,推动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到以人才培养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以招生促培养,形成三个环节互动的良性循环,通过调整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要的契合度显著提高。

(作者系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0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