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儒家教育传统启发德育智慧

发布时间:2020-05-28 作者:张宸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前媒体报道的一些“熊孩子”现象以及儿童行为失范等现象,虽是儿童群体中的偶发问题,但因涉及儿童——祖国未来的成长,引发我们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切思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些现象背后,不仅是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有效的问题,更潜藏着整个社会如何看待教育、持有何种教育理念的问题。

当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教育政策,积极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儿童成长,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教育源远流长,在历史中积淀了丰厚的教育财富。在解决某些教育难题时,回溯中国教育史,到传统教育中寻求智慧,能够启发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

《战国策》中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确,中国绵长的历史上各家各派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其中,儒家和教育的关系最为密切,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儒家其实就是教育家,儒学就是教育学。《论语》开篇即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教育和学习放在最显要的位置上。由孔子开启的尊师重教、君子志道的传统,也被后世儒家所继承,并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儒家教育传统,影响中国社会和文化至深。儒家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对于当今的道德教育难题,仍有重要启示,并且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儒家教育强调德育优先,重视个人良好品德和人格的形成。《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怀德”,把道德教育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后世儒者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北宋司马光曾经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没有道德品格的才能就像无主帅的军队,最终只能成为散兵游勇。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准则。孔子强调人要学会反省,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有错即改。《论语·子张》中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述而》中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对待别人的错误、过失,则要宽容、谅解。《论语·里仁》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对待别人的进步、收获,则要如《论语·颜渊》中所说,“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倡导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修养,并且把它当作君子人格中必有的行为准则,积极践行,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

在历史上,儒家强调修身正心、礼乐教化,与法家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也彼此互为补充,共同在导人向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于教化万民、治理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教育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就是,收回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散失的善性并加以存养扩充,不断提升自己的修为,实现修齐治平的理想。

儒家倡导的这套修养准则,对于我们今天进行道德教育、提升青少年修养,有积极的启发意义。这是一套知情意行合一的修养体系,需要人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并在认同基础上去主动践行,否则就会变成空话。熊十力提出:“学不究体,道德无内在根源,将只在己与人、或与物的关系上去讲道德规律,是犹立法也,由外铄也,无本之学,如何站得住脚?”一旦成为空话,道德就会与人的行为相脱离,导致口是心非、言不由衷等,道德变成了一种“表演”,成为机械的行为样板。这会导致部分学生将道德理解为师长掌控环境下对自己某些行为的奖励,而这也是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儒家教育传统对于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启发,借鉴其中的智慧以增强当今儿童道德教育的效果。(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0年05月28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