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遵循儿童立场 活动课程育人

——上海深入推进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陈群波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3年,上海推出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陆续研制形成小学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评价指南和单元教学指南,倡导和推行“零起点”教学与“等第制”评价,以此减轻小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指导下,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以下简称“上海教研室”)在2017年启动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探索,让小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以此来深化“零起点”“等第制”在小学的实施。

    学生要有“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教育专家认为,儿童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和精神生活,可以适应家长的要求去提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但这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游戏、画画、唱歌、跳舞、交流、探究、接触大自然等各种活动才是他们真实的需要。家长如若一意孤行地“喂给”孩子“知识大餐”,让他们在枯燥的机械记忆中度过童年,其代价是牺牲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乃至生命力。儿童在符合内在需要和天性的活动中获取经验、认识世界、逐步成长,经验是儿童学习学科知识的起点。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在各种各样的游戏中不断获取经验,当他们进入小学,一方面需要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开始学习语、数、外等学科知识;另一方面需要继续在“玩玩做做”,比如观察、测量、画画、唱歌、实验、记录、表达等过程中扩展经验,促进观察、想象、审美等各种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要适当向幼儿园靠拢,用学生熟悉的主题式的、综合的、活动的课程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升华情感。由此,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应运而生。

近年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出台,这些文件对高品质设计与实施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符合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改革方向,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有助于文件有效落实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

“零起点”不等于“零准备”,从幼儿园到小学,要持续培养孩子的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任务意识、同伴合作、表达表现、反思改进等意识和能力,这些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会起到长远影响。在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中,学生将在实践、体验、探究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任务管理、社会交往、多元表达等机会,获得更多兴趣培育和习惯养成的机会。正如上海市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所说,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相辅相成、相互支撑,让学生具备知识性学习和社会性成长“两条腿”走路的本领。

    学生立场的课程价值追求

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和上海市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研究型课程指南,上海教研室研制形成了《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课程指导纲要”),并在与专家、校长、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和实践探索中持续优化,以此规范课程设计与实施。

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遵循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从儿童生活出发选取主题,围绕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通过各类活动提供学习经历,引导儿童在“玩中学”“做中学”,感受、体验与探索真实世界,形成对自我、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中,渗透和落实“遵循儿童立场、关注终身发展”“面向生活世界、强化整体感知”“突出实践经历、关注个体差异”等课程理念。

参照国内外相关成果经验,从我与自己、我与社会、我与自然3个领域确立目标,强化经历性的、体验性的目标。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强调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做做玩玩中培育爱国爱党、勤于动脑、勇于尝试、敢于表达等适应未来发展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比如,体悟和适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环境、生活与学习的变化,发展自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能用图画、实物、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艺术等形式自信地表达;感受和体验祖国、民族、地域的历史、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成果,逐步养成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喜欢提出问题,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现象和浅显的规律,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测量、调查、实验和记录等。学校根据课程指导纲要的目标指向和要求,结合本校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特色,进行校本化表达。

    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选取主题和设计活动

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不是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面向知识世界的课程,而是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逻辑、面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课程。要面向学生真实生活世界选取主题,从学生的家庭、社区、校园和自然环境等真实生活中寻找主题,活动内容体现生活情境和真实任务,以一体化的内容建立课程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亲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努力将有价值的问题转化为课程主题,聚焦主题设计丰富、多元、有趣的综合活动,以问题的生发、探索与解决为主线串起各个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体验和操作的实践性任务,让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

面向生活世界,一方面意味着要尊重儿童生活,要以学生独特、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课程主题的生成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好学校、家庭、社区、场馆等资源,拓展学生生活经验,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现象、小实验、小制作等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思考,培育有价值的问题。

遵循课程目标要求,从小学低年级学生共同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了“运动真快乐”“我行我可以”“保护我自己”“男孩与女孩”“欢乐社区”“我爱我家”“传统节日”“伟大的祖国”“有趣的发现”“我们的地球”等课程主题。比如,“我爱我家”主题以学生社会关系为载体,从父母、祖辈等更为熟悉的人员入手,过渡到对所在班集体、学校、国家等的熟悉与了解,促进学生形成主人翁意识、对群体的归属感和对国家的自豪感。学校可以沿用课程指导纲要提供的参考主题,也可以根据本校乡土资源、学生经验等改编或创建形成新的主题。结合学校课程实施实际时空和资源,根据一月一主题、一主题四活动(一周一活动)、一活动2—4课时的容量进行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并通过“教室小小设计师”等多个项目,引导学生们在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从新入学学生的特定需求出发,设计了“我是小学生啦!”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学生在体验到成长快乐的同时,也获取了知识、友谊,培养了好习惯、好品质。从可利用资源角度出发,设计了“我是图书管理员”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让学生们走进图书馆、走近图书管理员,身临其境亲眼看看,亲身体验动手做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了“我是快乐的绿苗苗”等主题的综合活动课程。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源于生活、走向生活,学生们会把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学习关联起来。

    在综合活动中经历有趣的学习

游戏、参观、情境模拟、现场体验、小实验、小制作、对话表演等是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主要活动方式,它们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和支持学生充分地参与、体验和感悟,为学生提供真实、鲜活、第一手的经验。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以及同伴合作、分享、表达表现能力,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比如,根据学生生活环境与发展需求,生成“保护我自己”的课程主题,开展参观消防部门、画逃生图、准备应急包、探究火的知识、检查学校灭火器、火警电话模拟、消防演习、逃生演练等活动,通过参观、体验、游戏、绘画、情境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据上海市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校长余祯介绍,学校以原有的“蓬莱小镇”课程为基点,开展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打破了学校与真实社会间的壁垒。每个星期五下午,学校就变成一座欢乐的小镇,5个年级变成6大社区,所有的学生变身为小镇居民,以45个小镇活动场所为主题,开发了星星邮电局、每日鲜菜场、超能维修站等45个综合活动课程,每个课程都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活动和学习任务。聚焦低年级的16门课程,学校在有限的校园空间内,尽可能地为学生打造一个小社会的情境,尽可能多地提供学习的材料,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里体验和探究。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围绕一个主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综合活动的情境,打开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情境中自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多视角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成为他们珍贵的经历。

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或游戏或劳动或制作或探究,他们个个专注地活动着,就算老师不发五角星、小红旗,也几乎找不到一个开小差的学生。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在享受玩的过程,经历有趣的学习。“小园艺师”在观察鲜花触摸泥土的过程中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体会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小警察”在体能训练和寻找钱包的过程中学习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学习推理分析合作,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邮递员”一字一字读懂收件人和地址,然后开始探究送信路线,学习与人交往;检查灭火器的“消防员”学习消防知识,也在学习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有趣的学习就在玩玩做做的过程中无痕地发生,也就是在“玩中学”“做中学”。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获得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丰富的经历中拓展经验,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发现和成长。

上海市普陀区新普陀小学课程实施关注分步推行,体现渐进性:①课内先体验。教师对涉及的相关领域知识以及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进行预判,利用课堂教学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知识和技能的储备。②课外再实践。有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自然乐意去现实体验中露一手,思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明白活动的意义。③运用并提升。活动过程中,不仅能将多领域的知识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还能自主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尊重差异,将评价融于活动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无法复制的孤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在该课程实施时,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元的活动内容与任务情境,鼓励和尊重儿童自主选择游戏、对话、写作、表演、演讲、绘画、制作、实验等符合个性、彰显特长的表现方式。关注儿童在活动中的点滴变化和进步,引导儿童用各种方式记录活动过程,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成果分享,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适当的反思。教师应综合应用活动记录、研讨式评价、展示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引导儿童关注自己与他人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与他人的合作状况、综合能力的表现以及活动成果的表达等,重视对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兴趣和生活、学习、交往习惯的评价。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评价是“模糊的”,不是“精准的”,强调的是过程,将评价自然地融入活动中,让评价成为促进活动的工具。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将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建设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呵护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鼓励学生以富有创意的成果来呈现各自独特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以“你好,树先生”这一活动为例,从设计到实施,始终围绕主题展开,互为关联又互为递进的任务设计,适时的评价激励与引导,都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发展,使之能在初步感知—实践再观察—创意呈现的活动过程中,持续而饶有兴致地自主探索树的“秘密”,获得不一样的学习经历和体验。

上海市青浦区实验小学关注互动过程与表现,强调让“评”真正有“价”。学校将评价融合于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奖章、积分、学习单、研讨式评价、展示性评价、档案袋/成长册评价等过程性评价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成果分享,引导其对自我、他人的各种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和适当反思。

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二年级根据主题“社区小主人”,让学生们走进学校附近的小区,观察小区设施,绘制小区地图,采访了解小区内的感人故事,感受美丽社区建设成果。教师鼓励学生用绘画、表演、动手制作、文字表达、交流互动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倡议书、一个个节目,每一个活动足迹都留在了为学生们精心设计的“活动手册”上。教师在主题式综合活动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与适时的评价,及时收集学生参与活动和思考的轨迹,记录实践与体验的过程,保留学生的活动成果。

    在试点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

2017年底遴选组建了16所市级试点校,以课程指导纲要为依据,采用模板先行、分组指导的策略,编制校本化课程实施方案,立足校本开展实践探索,形成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案例。黄浦区作为整体试点区,坚持区域层面的推动和学校自主实践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项目研究和同步培训相结合、坚持学校特色和区域经验共享相结合,依托5个协作块,建立7所试点“种子校”,引领各校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建设,集群式推进项目落地。黄浦区将收集来自实践一线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分类突破,立足实践进行点上突破,基于案例研究、分析和提炼,形成活动主题确定、活动任务设计、活动实施方式以及活动环境创设等策略、路径和工具。

2019年,为进一步应用、验证和完善项目前期研究成果,在参与意愿强、课程基础实、研究力度大、学校声誉好的学校中,遴选产生了崇明区实验小学等20所第二批试点校,并将闵行区纳入第二批整体试点区。闵行区通过“1+14+N”(1即一所市级试点校,14即14所区级试点校)的方式滚动推进,将探索区域推进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的策略与方法,建设校本化、特色化的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群,打造区域共享的主题式综合活动资源库,形成表现性评价融于主题式综合活动的特色。

未来,上海将继续深入、扩大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实践探索: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指导文本,优化各主题活动设计与任务设置;二要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推进课程校本化实践探索,破解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师资配置、资源开发、课程实施能力等方面的难题,聚焦重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典型案例并提炼经验;三要探索、优化课程区域推进与管理机制;四要组织开展多层级多样态的课程展示、观摩、研讨活动,促进专业分享与交流,扩大课程影响力。

孩子往前“奔跑”,不是因为后面有老虎在追,而是因为前面有蝴蝶在飞……期待小学低年级主题式综合活动课程能成为吸引孩子往前“奔跑”的蝴蝶。

(陈群波)

《中国教育报》第0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