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

残疾孩子随班就读 重难点问题如何解

发布时间:2020-06-30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秀红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访谈嘉宾

顾定倩 教育部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凌迎兵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院长

丁 勇 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

王 方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主任

李国庆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

翁 晖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育局局长

6月28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尤其是完善随班就读工作机制,做了具体部署,被称为新时代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行动纲领。

“随班就读”并非新名词,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提出开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如何理解现在发布《指导意见》的背后深意?如何落实文件中提出的“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等要求?如何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和教育管理者。

对随班就读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种教育方式上

记者: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发布《指导意见》,怎么理解背后的深意?

顾定倩:现在要求“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有其新的时代含义。

首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将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残疾孩子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内容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也将贫困家庭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列为“三保障”的首位。因此,决不能把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停留在一种教育方式的层次上,而要提高到关乎保障他们受教育的公平权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高度,提高到让残疾人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

其次,推行融合教育,既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近年来颁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第一期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明确将推行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作为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办法。这次发布的《指导意见》一以贯之,继续强调“坚持优先原则。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区域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分布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需求情况,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因此,加强随班就读工作,就必须进一步强化“普特融合”的现代教育理念,破除随班就读机制障碍,把新时代教育改革继续推向前进。

记者:文件中有关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总体要求中,提到“强化依法治教理念”,怎么理解这一点?

顾定倩: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加,就是补短板;强,就是壮筋骨。其中,非常关键的是要更加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法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加快两个治理的现代化,使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各项事务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应该将十九届四中全会之后出台的特殊教育政策、规章与国家构建完善特殊教育的治理体系,提升特殊教育的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联系、去把握。

文件包括“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等七个部分16条,构成了一个可操作、可检查的保障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工作机制。例如,提出“鼓励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体现出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今后需要及时总结,不断地将各地随班就读的成功实践上升为国家制度,加紧推进特殊教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科学评估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环节

记者:《指导意见》提出了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普特融合、提升质量等纲领性要求,其中,科学评估是做好随班就读工作的关键环节。您认为如何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重点解决对残疾儿童少年评估认定不科学的问题?

顾定倩:在评估认定方面,文件要求“每年4月底前,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残联、街道(乡镇)组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家长及其他监护人开展入学登记,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摸清名单。5月底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对是否适宜随班就读提出评估意见”。这就非常明确了管理工作的时间节点、机构、职能、权限、程序与责任主体。

王方:《指导意见》强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学习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一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注重发挥“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的智库作用,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筛查评估服务和教育安置建议,科学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入学、升学、转学、复学转衔等教育安置。下一步,海淀区将进一步完善筛查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评估标准,规范评估人员的专业资质,对学生开展综合评估,并将评估、安置与个性支持紧密结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不仅“能上学”,还要“好上学”和“上好学”。

翁晖:在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需求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福州市鼓楼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科学评估、确认随班就读学生,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是否适合随班就读提供专业建议,科学、合理地施予恰当的教育方式,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发展需求。对于未在医院做过残疾鉴定,且已作为一般生源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当其在接受普通教育中遇到困难时,家长可带孩子到医院进行鉴定,依据鉴定结论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根据学生情况和家长申请,提请区教育局委托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评估。区教育局依据评估建议,确定该生是否确定为随班就读生,享受相应的教育服务,或者变更教育方式。

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实现“应随尽随”

记者:相对于以往随班就读的有关文件,《指导意见》有许多新提法值得关注。例如,首次出现“应随尽随”的提法,如何在残疾儿童少年就学安置保障上实现“应随尽随”?

顾定倩:文件要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加强谋划、合理布局,统筹学校招生计划,确保随班就读学位,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为更好保障随班就读质量,可以选择同一学区内较优质、条件更加完善的普通学校作为定点学校,相对集中接收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这就提出了将就近分散与相对集中的随班就读形式相结合,既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也满足其上好学的愿望。同时要求实行“一县一案”,教育等各相关部门制定专项工作计划,共同推动随班就读工作。这就不是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一般性要求,而是将精准扶贫“一人一案”的科学思想和成功经验运用于随班就读工作,精准实施随班就读,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让残疾儿童少年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李国庆:《指导意见》要求规范评估认定,建立工作台账,确保随班学位,强化控辍保学,流程清晰、要求明确、措施到位,为随班就读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特别是明确了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委托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残疾儿童少年身体状况、接受教育和适应学校生活能力进行全面规范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做到科学安置、应随尽随奠定了坚实基础。每年4月启动登记、排摸,5月委托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依据有关标准进行全面规范评估,建立工作台账的节点设计,贴合面上义务教育招生总体进度,为学位紧张学校优先保障随班就读学生入学提供了可能。

长期以来,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与区残联建立了推进随班就读部门联动长效工作机制,区残联每年3月将有入学需求儿童少年名单提供给教育局,并联合开展走访与入学动员工作,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9%以上。

加强专业支持,推进融合教育系统性建设

记者:资源条件对提高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质量具有重要的专业支撑作用。为解决随班就读资源不足、支持体系还不完备的问题,《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结合文件精神,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融合教育系统性建设?

李国庆:《指导意见》提出以“两个建设”为抓手,做到普校资源教室和区域资源中心软硬件同时抓。资源教室建设既要合理规划,统筹布局,又要规范配备资源教室设施设备和教学具,为实施个性化课程提供资源支持。各地区资源中心建设不仅要做到全覆盖,还明确了加强专业人员配备的工作要求,强调要积极发挥专业指导、支持与服务功能。切实落实资源教室和特教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将有力促进随班就读专业支持体系的有效形成。

为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专业指导,上海市虹口区以区特教指导中心为核心,开展多元化专业指导与管理服务,构建驻校式、响应式、专题式相结合的融合教育指导机制。安排巡回指导教师定时定点深入各随班就读学校,开展“驻校式指导”,对学校特教专职教师进行“临床式”带教;按需提供医学、心理、康复、法律等多元化的三级“响应式指导”;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式指导”,如开展随班就读课程整体设计、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专题指导等。今后,虹口区将重点开展区域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同时,还将进一步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提升设施设备配置、教辅具使用的科学性,加强融合教育系统性支持。

翁晖:《指导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着眼基层难点,针对当前基层开展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支持保障条件不全面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指导意见》提出了立体化的工作架构,从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辐射作用,到资源教室建设与管理,均提出明确指引。

福州市鼓楼区将突出工作重点,推动随班就读政策落地落实,其中一项就是抓试点。以合理布局资源教室为试点,逐步探索随班就读的有效教育模式。鼓楼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普通学校的实际,选择有条件的普通学校,试点建立资源教室,配备康复设备和资源教师。学校以资源教室为立足点,整合社会资源和特教资源,共同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服务。区属特殊教育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对有特殊需求的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康复训练。设立资源教室的学校引进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对随班就读学生开展系列专题训练。依托区属特殊教育学校,成立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强配备,优化机制,发挥好资源中心对全区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和辐射作用。

课程应合理调整,让残疾儿童少年跟得上

记者:如何让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防止随班就读学生学习质量不高,出现“随班就坐”“随班混读”的现象?

丁勇:育人是随班就读的根本任务。如何改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这是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人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进入普通学校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身心存在障碍,他们在学科学习和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利。所以,开展随班就读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教学调适,使课程教学更加适合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所有学生的“广泛性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发展。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才能使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课程适应性调整是关键。关于课程调整,《指导意见》明确要求普通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差异,遵循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个残疾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的不同,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坚持统一教学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根据残疾学生类别和障碍程度,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为不同残疾学生增设专门的适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课程,开发和使用经过审定的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普通学校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性,重视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对于残疾学生,普通学校不仅要注重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教育,更要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和基本职业素养,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及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记者:如何改革和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助推育人质量提升?

丁勇:改革和完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式,是推进随班就读、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一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改革随班就读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首先是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并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次是在评价方法上,更加重视过程性、动态的、个性化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调整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评估依据,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化评价。再其次是对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想继续升学的随班就读学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单独组织考试,提供盲文、手语等合理便利条件。

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提高服务精准性

记者:《指导意见》专门提出“鼓励运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如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随班就读中的系统化应用?

凌迎兵: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随班就读中的系统化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是全面破解随班就读一系列突出问题的利器,是全面推进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在科学评估和控辍保学、资源支持和精准服务、课程调适和学生评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四大方面发挥其优势。

举例来讲,在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方面,面对随班就读学生规模和占比日益增加的客观现实,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因其特征、性格、所处环境不同而呈现复杂、多元、个性、易变等特征,普通学校教师难以应对这一客观现实和满足随班就读学生的需求,迫切需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特殊教育专业服务和专业咨询的传统方式。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设虚实结合、人机统一、万物互联的一体化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实现特教学校、专业机构、资源教室、资源教师、资源中心的互联互通和云端融合,从而极大提高资源教室的利用率,充分放大资源中心的辐射范围,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智能、便捷、精准、优质、无障碍的资源支持和服务。

《中国教育报》2020年06月30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