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永远的校长”黄炎培

——读《黄炎培与浦东中学》

发布时间:2020-07-17 作者:赵才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近现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中,有“北南开、南浦东”的说法,在《教育大辞典·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国百年老校》等文献中,都有“浦东中学”的条目或专文,都谈到其首任校长黄炎培。被誉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活化石”的吕型伟,称浦东中学是“中国近代教育的一座宝库”。倪瑞明所著的《黄炎培与浦东中学》(上海教育出版社),是现任校长对首任校长的致敬之作,让我们能穿越百年“拜见”浦东中学“永远的校长”黄炎培先生。

说到20世纪中国著名教育家之一的黄炎培,一般人都认为他是中国“职业教育开创者”,其实他也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代大师。黄炎培出生于1878年,幼启蒙于家教,弱冠先为塾师,后求学于南洋公学,得遇恩师蔡元培,受其教诲和影响,随即投身“教育救国”的伟大事业。他首创中国“实”教育源于其“实业救国”思想,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课程设置、教师专业发展都影响深远。他一生都在教育与实业两个领域间往返奔走,而这种追求源于其青年时代所受的基础教育,并贯穿其改造旧学、创办新学到领导办学的全过程。诚如该书封面所言:黄炎培痛感于江山破碎、国弱民穷,他立志以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为使命,坚持铸根立魂育人。由此他的教育思想中饱含社会情怀和家国情怀,对教育主张兼容并包、学以致用,创立了中国“实”教育典范,为把具有海派教育思想的浦东中学建成“中国近代教育的一座宝库”夯实了基础。

浦东中学创办者杨斯盛是清末华夏大地上难得的一位“兴邦之星”。幼年他家境贫寒清苦,立业有成即以兴学为担当,并不怕毁家为代价。他出资买地设计打造了家乡的这所现代学校,但不像一些实业家,以己名为校名,告诫自身及家人均不能干预学校具体的专业运行,只能由教育家办学。他的这种境界感动了包括黄炎培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也为黄炎培实践他的“实”教育思想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笔者曾走访过浦东中学,在阅读本书后,对此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笔者将之概括为“一魂四策”。

首先是办学的缘由聚于“魂”,为家国办教育是办学校之“魂”。这个“魂”基于大志,落于实践。我们看到百年老校浦东中学的校友中,涌现出张闻天、钱昌照、蒋经国,“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陈芳允等一批院士,李一氓、曾涌泉、冯文彬、马识途等革命家。

“四策”即“纳、鉴、融、创”。其一是办学之力必须靠“海纳”,无论课程、师资和技术,都要放眼海内外,因而教育思想是“兼收并蓄”,教师是“广聘名宿”而“精英云集”,课程是中外汇流终为“洋洋大观”,学校的格局显示出“纳得百川方为海”的气势。其二是独具慧眼的“鉴”,善于分辨或分配所纳之资源,如课程要接地气,对来自海内外教师的聘用要最大效度地发挥其专业所长。其三是注重内质之“融”,能尽力将不同风格的教育主张、不同理论流派的课程有机融合,各扬所长。其四是注重面向未来,在“融”的基础上提升品质。

笔者认为,“纳、鉴、融、创”,是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一致的,故而将黄炎培的“实”教育称之为“海派教育风格”,“海派教育”元素在本书中也有较为充分的体现。建校历史有113年的浦东中学,如今已经成为上海不少教育部门组队前来开展“四史教育”的活动场所,学校将校史馆辟为“博物馆”,整个校园蕴藏着丰富的文物,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堪称为“中国近代教育宝库”。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7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