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阅读中成长

发布时间:2020-07-17 作者:唐伟 来源:中国教育报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华读书报》上看到侯艺兵《永远的怀念》摄影专栏。黑白照肖像,配以百字生平和毕生业绩。再仔细看,照片上的人物均是当年逝世的著名学者,很震撼,瞬间就定格在脑海中。

今年春节期间,因疫情宅在家里,我又读到了侯艺兵作品《院士怎样读书》。这么多年来,作者依然满怀激情,镜头对准院士,关注科学事业的发展。《院士怎样读书》是一本图文并茂、文采飞扬的摄影作品。这本影集收录了56位院士的书房图片,同时配以院士们关于读书心得的亲笔赠言,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有很多关于读书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启迪良多。

透过照片,我走进院士们的书房。院士的书房很普通,看上去都是“陋室”“蜗居”,极其简单、朴实。既没有富丽堂皇的设计,也没有精雕细刻的装饰,所用的书架和书桌,有的是父辈遗留下来的,有的是跟随了自己几十年,朝夕相处,须臾不离。最让我难忘的是电机工程学家丁舜年院士,由于三代同堂,他把书房搬到不足五平方米的阳台上,用玻璃隔出一个小巧精致的书屋,加上书柜、书桌,仅有容膝之地,但院士的论文就是在这里一篇一篇写出来的。或许对于丁院士来说,只要有书看,窗外喧哗闹市、车水马龙,皆是过眼烟云。

院士之所以成为院士,在于他们读书方法的独特。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归纳出“加、减、问、用、创”五字读书法。“加”——广采厚积,织网生根;“减”——去粗取精,弃形取神;“问”——勤思善问,开启迷宫;“用”——实践检验,多用巧生;“创”——求实创新,乐在其中。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鼓励青年人要精读几本经典,哪怕吃透一本经典,熟悉运用基本概念,任何时候都有益处。

然而大多数院士都表达了“由博返约”这个观点。读书如同做学问,要厚积薄发,初读时要博览,越读越厚,但是养成习惯后,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会越读越薄。由薄到厚易,由厚到薄难。由博返约,需要透过字面提炼精华,非下一番功夫不可,其实一个人把书读得越薄,说明他越有能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创新和创造。

在这本书中,院士们都谈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有个奇怪的现象,很多院士都是在遇见一本有趣的书以后,从而喜欢上某个学科,最终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地质学家王鸿祯在北大上学期间读到葛利普《地史学教程》时,为他打开了千奇百怪的地球奥秘,把他引进了地质大门。数学家吴文俊在高中时读到了德国数学大师柯朗《微积分》,爱不释手,从此迷上了数学。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大学时读到《军用原子能》(又称《史密斯报告》),震动极大,直接改变了他的择业方向。有人说,人与书是有缘分的。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肯读书,一定会遇见他想要的书。好书,就像一盏灯,永远在那里等有缘之人。

在这超长假期里,每天晚上,我会在睡前翻一翻这本摄影作品集。看图、看字、看人,揣摩院士们对于读书的真知灼见,聆听院士们人生的肺腑之言,我常常会莫名感动,这种无声无言的感动,或许就是一种成长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教体局教研室)

《中国教育报》2020年07月17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