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新风送到燕山深处

——中国教育报刊社“宣讲行送教行”大型公益活动走进河北青龙侧记

发布时间:2020-08-22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松 唐琪 徐越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场透雨一扫一直笼罩在大地的暑热。

一片清凉中,地处燕山东麓的河北省青龙县迎来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宣讲行送教行”团队。

活动中,三位专家传经送宝: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杨碧君把自己系统梳理的《新时代“三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娓娓道来;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刘艳萍《点燃教师,点亮教育》的报告,点燃了每一位现场听众的热情;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新时代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路径》的学术报告,令广大基层教师眼里发光、心定目标。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原定于县民族文化宫的大会,分成县第四小学主会场和38个分会场。利用钉钉视频,青龙县教育局机关干部、教师发展中心全体教师、各校校长、副校长、主任、部分教师500余人,分别在县第四小学主会场和38个分会场聆听报告。

教育新风,传遍青龙。

新时代教育面临新课题

8月20日上午9点,在青龙县第四小学主会场,杨碧君主任的第一场报告就引起众人关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完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杨碧君将自己认真梳理的新时代教育方针政策做成PPT,向现场听众娓娓道来。

讲授内容系统全面、条缕清晰,中间还穿插着她对近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个性化解读和认识。

每一位现场听众目不转睛,神情专注,用手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以前也学习过党的十九大报告有关教育的内容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但杨老师今天的解读还是让我眼前一亮。”青龙县第四小学教师杨立华说,“杨老师深入解读了新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教学改革、新中高考改革的‘三新’教育政策的走向和重点,探讨了‘三新’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为我们基层一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参考。”

青龙县龙王庙总校教师孟庆海同样获益匪浅:“杨老师的讲授使我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自己一定会将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实际教育教学之中,转变思想,积极思考,付诸实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众多听讲的教师依然意犹未尽。

点燃教师,点亮教育

下午两点是一天中最让人犯困、打不起精神的时段,但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校长刘艳萍的激情分享,却让每一位听讲的教师眼里放光、精神高度集中,生怕错过每一个细节。

“确保‘学生中心地位’,让权利和资源紧紧围绕学生成长聚焦。将行政力量对老师的干涉降到最小,让学术力量获得更大的生长空间。”

在分享过程中,像这样充满专业味道的语句比比皆是。

“理论是灰色的”,但就是这些理论性十足的分享,却没有让人感到丝毫枯燥,因为刘艳萍将本校由一所薄弱校实现华丽转身的探索、实践经历贯穿其中。每一个生动的故事、每一项扎实的改革、每一步有效的创新,都说到了每一位听众的心坎里,引起强烈共鸣。

“学生成长支持系统包括管理结构‘人’是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程和课堂、教师队伍自我迭代更新三个内容。点燃教师,才能点亮教育。”

整整两个小时,刘艳萍一直站着与老师们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没喝一口水。她的讲授也点燃了在场听众的激情,热烈的掌声数次响彻会场。

报告结束,刘艳萍还要匆匆赶回北京。

青龙县第五小学校长田艳华忙不迭追出门外,要刘艳萍的联系方式。

“我们也是一所由薄弱农村学校刚刚组建而成的县直属学校,和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当年的境遇相仿,一度为学校现存的众多问题犯愁。今天听了刘校长的治校经验,我看到了可学可用的典范,心里有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抓手,必须得进一步向刘校长学习。”

高站位才有大作为

第三场报告同样精彩纷呈。

“有学者称,现在进入小学的儿童将有65%在未来从事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萑此话一出,让教师们内心一怔。

“教育进入新时代,就要有前瞻性。我们必须重视培养未来人才素养。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重视提升新时代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宋萑接下来的一番话令在场教师陷入深思。

“创设教师学习共同体:系统运营,建设行动理论库……”一个个前瞻性的概念和理论,让所有教师“脑洞大开”。

“专家们以世界变局为引,全方面解读新时代教育思想、教育之根本问题等,让大家在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也深深领悟到要抓好‘核心教育’、要创新教与学,要时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思考和探索。只有全体老师站位高,才能培育高素质人才。只有高站位才会有大作为,让我们开启教育新生活!”青年教师李敬怡的话代表了基层一线教师的心声。

青龙县县长王殿忠也由衷地说:“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但由于教育理念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教育干部能力欠缺等,我县教育事业较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教育报刊社‘宣教行送教行’活动,为我们送来最新教育理念和最科学的教育方法,必将为我们进一步巩固提升教育扶贫成果,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希望和动力,我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2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