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引领职教改革 育人寻求特色途径

发布时间:2020-09-30 作者:吴有富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19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正式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名单,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全国56所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名单。站在新起点,谋好开篇局,学院探索了“双链”驱动建群、“双三”特色育人的途径。

“双链”驱动建群

构建和优化专业群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的外部要求,是集成各类资源、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效益的内生动力,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要求。因此,必须聚焦“两条链”,即产业链和职业岗位链,“双链”驱动建群。

聚焦产业链是基本逻辑,“重构、跨界”是核心要素。分析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所涉及的专业群可以看到,专业群的设置分布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重点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确定要支撑发展的产业链,结合学校专业办学优势,遴选与产业链各环节契合度最高的3至5个专业构建专业群。根据专业在产业链中的作用,确定群内专业地位。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时,服务贵州“交通强国试点省”的发展战略,聚焦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方向,对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运维等相互关联的九大核心技术,重构五个专业的知识技能体系。学院跨界组建专业群,将网络专业嵌入到检测专业和养护专业的知识技能体系,以网络与大数据技术运维模式契合智能管养产业链的人才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

聚焦职业岗位链是基本导向,“资源、机制”是关键要素。专业群不仅要依据产业链来构建,还要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导向,不断迭代优化专业群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等。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统筹各类平台课程、协调多专业共享课程、优化专业课程、开发创新课程,构建“底层共享、中层渗透、上层互选”的平台模块化专业群融合型课程体系,同时及时将行业标准、职业标准转换为教学标准,将技术资源转换为课程内容。学院与企业共同构建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产业或产业集群的重要环节和单元,将专业群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紧扣产业主要职业岗位链的人才需求,使专业课程匹配岗位能力需求,持续保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同步规划、建设、发展。

跨专业组织教学是必然路径,“融合、共享”是支撑要素。为满足产业链、职业岗位链在人才、技术、服务上的复合性需求,催生了专业群的重构和跨界,使得以群为载体的跨专业教学组织建设成为专业融合和集群发展的必然路径。建设以群为纽带的跨专业教学组织,一要建立“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共享”理念,在共享中促进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发展。二要明晰跨专业教学组织的功能定位,不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之间增加管理层级,跨专业教学组织要成为“强化版的学术管理枢纽”,以强有力的制度、实质性的学术管理工作来定位其功能。三要以专业群技术技能发展为核心搭建创新平台,以重大、综合性科技任务和服务为纽带,凝聚专业群内技术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效益和水平。四要利用跨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群融合型课程体系构建推进跨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跨界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人才。五要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调整和重新组合,为跨专业教学组织的健康发展营造具有竞争性和激励性的政策环境。

“双三”特色育人

职业院校要上好“三堂课”:“第一堂课”是课堂教学,是育人主阵地;“第二堂课”是技能培训,是育人主渠道;“第三堂课”是课外活动,是育人立交桥。“三个课堂”的协同衔接、共同发力,才能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

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四同”教育教学新途径。学院抓住“课堂革命”的牛鼻子,其中教师是“三教”改革的根本,是推动“三教”改革的主体,要加强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培养培训,打造结构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教材是“三教”改革的重点,要健全专业教学资源库,遴选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教法是“三教”改革的核心,要全员参与教学方法创新,科学规范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正在建设“夕霞学院”,构建夕霞同是朝阳、招生同步招师、学习同可授业、付出同时收获的“四同”教育教学新途径。贵州省交通系统约有3万余人,每年退休的干部或职工有近千人,“夕霞学院”就是从这些退休的干部或职工中招收若干“能工巧匠”作为学员,为他们开设适应老年人的课程,同时也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形成可持续发展且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又达到了老年人终身学习服务的目的。

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开创“场馆育人”新模式。学院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积极作为、不断创新,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加快“课程思政”建设进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各项各类活动。二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内容完备、科学运行、成效显著的思政工作体系,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凝聚时代精神,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三是结合贵州交通文化特色,构建以“通途文化”为核心内涵、“质量文化”为实施途径、“场馆文化”为代表载体的育人综合体,形成“以文化人,沁润育人”的文化育人体系,培育校园文化品牌,构筑立德铸魂育人高地。

在“场馆文化”建设中,学院建成通途书院、交通博物馆、校史馆、西部山区道路运输安全警示教育基地等场馆集群,除了组建师生志愿者讲解员对全院师生开展教育外,还以集群场馆为载体设置讲座、论坛等内容,让隐性的育人理念成为显性的课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场馆育人”新模式。

着力打造“厚基”平台,拓展“未来技术”新举措。随着“云物大智移”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从业人员的跨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职业的出现为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一种引导,另一方面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因此,职业院校不仅要在“三教”改革、“三全”育人上持续有力推进、探索创新,培养学生当下“抢饭碗”的能力,更应关注学生面对未来发展,打造适应新兴科技素养的育人平台。

(作者系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3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