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从参加科技竞赛,到科学素养普及,再到建构科学课程体系——

阜阳颍州:科学教育成教育强区有效抓手

发布时间:2020-10-27 作者:特约通讯员 刘银燕 本报记者 方梦宇 来源:中国教育报

“老师,我看到月亮上的第谷环形山和哥白尼环形山啦!”对安徽省阜阳市莲池小学四年级学生张悦来说,今年中秋节过得很有诗意,也极具科技感,全年级同学在科学老师的带领下用天文望远镜来观测月球,是一次很特殊的中秋赏月体验。

“科学教育对孩子来说应该是身边的科学,是让孩子从生活中点点滴滴接触到自然的科学。”科学课老师王静静说。学生从能熟练背诵月有阴晴圆缺,到利用天文观测设备亲眼看到月亮的月海和环形山,是莲池小学语文教研组和科学教研组一次很好的科普教育合作尝试。

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阜阳市颍州区委、区政府“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颍州区通过多学科渗透、多方位探究、多行业参与等渠道,强化学科科学教育、教师联片教研、教学探究实验、搭建竞赛擂台、专家深度参与,提升科学教育的深度和质量,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多课程合作,处处埋下科学种子

在阜阳市颍州区的中小学里,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在科学课上,而是探索“科学课+其他课程”的合作教育。

学完语文课《乌鸦喝水》后,阜阳市阜纺小学的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按照课文中介绍的方法,乌鸦真的能喝到水吗?”于是,语文老师请来了科学课老师。在科学老师的的带领下,大家做起了实验……通过实验,他们发现乌鸦想要顺利喝到水是有条件的:瓶子里的原有水位高低多少,投入大石子还是投入小石子,都决定了乌鸦最终能不能成功。最终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孩子顺利完成了实验,师生们一起记录了整个实验的过程和相关数据,完成了《乌鸦喝水》科学实验小报告。

在采访中,不少其他学科的教师告诉记者,课堂融入科学教育之后,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科学观察、研究提炼、撰写报告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逻辑和写作能力;测量、计数、估算,把数据整理成表格、制作和解释图表等,可以促进孩子们的数学能力;读科学故事、学习科学家精神,对孩子来说又是生动的思政教育……

多方位探究,展示科学课堂智慧

在阜阳市北城小学的多功能会议室里,来自9所小学的科学课老师一起交流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单元学段目标要求与课程设计的好方法。一开场,苗桥小学老师针对如何挖掘教材进行解读;搬井小学老师针对基于科学思维的课堂教学设计,用课堂实例提出了求同归纳的呈现方式;最后阜纺小学的郝利艳老师提出科学探究的实践性,给与会的老师们带来很多教学智慧和启发。

“这种科学教师的集中式研讨、分类别讨论、思辨式展示的教研活动不仅展示了教师的课堂智慧生成,也展示了教师在教学中处理问题的独特魅力。”颍州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徐振介绍说,颍州区近年来不仅借助联片教研的方式积极开展“校本研修”,还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用科学大观念进行科学教学”的教学探究实验,以理论学习、设计评比、课堂实践等方式,让教师从教研活动的旁听者变为真正的参与者、提升研究深度和质量。

据介绍,颍州区的科学教育发展历经了三个阶段:从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省市科技竞赛,到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普及教育,再到现在建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既注重全体学生的普及又注重学生个性需求,从想法变成做法,把做法提升为理念,学校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让科学课更好走进课堂,颍州区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学校改善了开展科学教育教学的场所和设备条件,在学校管理上,颍州区教育局要求各学校要给科学教师明确教学质量要求,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并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要给科学课一定的实验经费用于易耗品的开支,目前颍州区各学校科学室和有关探究实验器材的配备基本达标,有的学校甚至还建有科学实验综合楼。

多行业参与,营造素质教育环境

“去年,我们从阜阳师范大学物电学院请来了顾江鸿博士,以‘导师’的身份定期为我校学生做科普教育,很受学生们欢迎。”阜阳市红旗中学负责人告诉记者,顾博士对科学的热爱、研究经历、思维模式等,让孩子近距离地感知到科学精神的魅力。

近年来,该区聘请了近百位来自全市各行各业的一线技术人员担任科技辅导员,深入到校园指导和参与科学教育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中小学生走进各科研机构和一线企业的生产线,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奥妙和科学创造的乐趣。

此外,颍州区还注重搭建赛事平台,提升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截至目前,该区已连续举行了四届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作品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科技、电脑编程、生物科技等多个知识领域。辖区内苗桥小学、搬井小学、东城小学等多所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学调查优秀实施学校、全国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

“科学课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应该是贯穿人一生的基本素养。”颍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白莽表示,全区中小学校将继续多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科技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开拓科学视野,优化科学教育大环境,让学生们在科学精神的体验中、实践中茁壮成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7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