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疫情背景下教育概念重构

发布时间:2020-10-28 作者:杨志成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刊关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创新②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常态教育教学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教师、学生、家长等在线教学参与者,都在适应中体验和思考了在线教学的利与弊,同时也反思着教与学的本质。这些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将许多习以为常的教育概念进行了本质性重构,带来了对未来教育的本质性追问。

组织形式

从班级授课到学习中心

班级授课制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持续了400年的现代教育常态范式,在疫情背景下被彻底颠覆。与此同时,基于在线教学的学习中心教学范式逐步在线上教学中被大家所接受。

疫情开始阶段,教师启动在线教学的基本教学逻辑还是基于教材进度和教师课堂教学的线上转换。但随着在线时间延长,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简单地把线下教学的讲授模式转移到线上,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按照线下教学设定的目标并不能很好地在线上达成。通过线上教学,教师重新认识到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生和学生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要从了解学生开始。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类型和学习动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从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开始,设定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调整教学进度或设定个性化学习任务,使每一名学生都在适合的状态下学习。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应长时间在屏幕前教学和学习,这既不健康也不科学。

疫情背景下的在线教学,让学生中心、学习中心成为被凸显的教学逻辑起点,也带来了人们对未来教学范式和组织形式的憧憬。未来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超越封闭的班级授课,走向开放的多元互动学习形式。围绕学生和学习的多元服务方式,将贯穿线上和线下,融通课内与课外,整合教材和实践,穿越学校与社会。未来的基于学习中心的学生服务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教学组织中心,针对每一名学生学习成长服务的教学组织将彻底超越现代教育班级授课的限制性组织形式。可以说,疫情加速了世界教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进程,推进了超越现代教学范式的概念重构。

教学目标

从学生学会到学生爱学

学生中心和学习中心不仅是对教学组织形式和逻辑起点的重构,也引发了对教学终极目标的重新反思。一直以来,现代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把一切的知识教给一切的人”。因此,知识本位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疫情中的在线教育告诉我们,比“学会”更为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会学”的方法和“爱学”的情感。

疫情期间大量的在线学习,逐步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特殊时期的特殊需要,也是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人的终身持续学习能力和热爱学习的动力情感。疫情期间,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被动的空间分离,倒逼学校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会学能力和爱学情感的培养。当学生的爱学情感和会学能力被调动起来,教师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已达到,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定位也更多是引导者、参谋者角色。

当学生回归校园、教学回归常态,教育人要进一步反思未来教学目标的本质。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情感发展、品格发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总结和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收获和体会,分析自己学习的不足,通过分享提升学生对自我学习的管理意识、方法意识,形成主动的学习情感。进一步落实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和教育原则,使学校不仅成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也要成为培养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情感的场所。当学生爱学的情感和会学的方法被充分启动,学会就会成为必然的结果。

教学单元

从有限课时到无限学时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单元是课时。课时是教师主导下的、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学习活动的时间单元。教学过程由一个课时、一个课时的具体教学单元组合而成。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组织就是通过编制从每日、每学期、每学年的教学课时,实现对班级授课秩序的管理。疫情期间,学校将常态的课堂现场教学转换为线上的教学,继续按照学校课程表安排学生在家的每日学习活动。这种情境下,电脑屏幕的一端是教师一个一个登场开讲,另一端是学生对着电脑屏幕一节一节听课。由于无法及时掌控学情,传统的课时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衰减降低。

反思疫情期间的教学,一个重要的理念需要被正视:教师讲课的“课时”,并不能等同于学生学习的“学时”。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上课的课时是受课表设定的有限时间。而学生学习的学时是与学生思维同在的随时和无限。疫情中的教学,需要教师尽量降低在线教学课时,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我学习思考的学时。因此,在线教学的重要目标不是为了传授更多的知识,而是为了更好地撬动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线下拥有更加有效的学时。

疫情结束后,教育人要深入研究“课时”与“学时”的关系,加强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课时与学时,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自我学习计划安排留有更加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教育真正回归学生,用有限的课时撬动无限的学时。

教育场景

从三结合到共同体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场景的一般化概括。在常态教育方式中,家庭和学校各自负责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常情况下,学校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比较单一,主要关注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疫情期间,由于学生居家学习,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家庭这个空间中实现了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被动地融为一体。

疫情期间教育所带来的启示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统一的、连续的、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教育共同体。由于长期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专业化被弱化,两者的互动融通也被忽视。对此,未来教育要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通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专业性程度,加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的专业能力,加强教师对家庭教育的专业化指导。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要主动建立联系家长、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制度,加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专业理论、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专业工具的指导和培训,让家长真正担负起孩子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的职责,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家长要切实提升家庭教育意识,注重家庭、注重家风、注重家教,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和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学习教育基本理念和学校课程教学制度,配合学校和教师教育工作。尤其要结合孩子成长,学习家庭教育心理学,掌握家庭教育的策略和技巧,科学实施家庭教育。第三,把疫情期间的家校交流机制常态化,家长和教师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学习、互相建议的家校共建、共享、共育机制,建设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体。

后疫情时代,家庭教育将成为专业化的领域,家庭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大。实现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为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家庭、社会、学校连续教育共同体,将成为后疫情时代重要的教育需求增长点。

疫情期间在线教育的便捷性、开放性、泛在性,为后疫情时代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教与学的翻转融合、线上与线下的混合、规范与灵活的结合、整体与个性的分合将成为后疫情时代的常态教学方式和特征。从学校到家庭,从真实的课堂到虚拟社区,都会留下疫情期间教育带来的众多影响,促进教学变革与发展。疫情期间教育带来的教育概念重构,也将加速开启新的教育时代。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8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