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课程“四化”为孩子量身打造适合的教育

生活实践相结合 学习能力共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6 作者:顾新佳 鲁照斌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一所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于1927年亲手创办的学校,历史可谓悠久。近几年,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晓院附小”)一直在探索、践行一种全新的“生活·实践教育”——针对现实中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主张生活即学习、生命即成长、生存即共进、实践即教学、世界即学校、创造即未来等理念,建构并实施指向“生活·实践”的三级课程,以改革推动对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人文审美”“科学探究”“健康生活”“实践创新”四个课程群,“星光科技”“阳光阅读”“阳光体育”三项工程,“道德教育主题”“劳动教育”“体育与艺术2+2技能发展”“社团活动”四大方案,构筑起学校的整体教育框架。

统合国家课程资源,实现课程品质化

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晓院附小结合师资、学校和社区资源优势,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品质化的二度研发。如在体育课程中进行“活力篮球”校本课程研发,将篮球基础训练、篮球技巧传授、篮球操、篮球跑操、花样篮球等多种内容进行统整,利用体育课、体育社团、体育大课间等时段进行篮球训练,既保障了学生身体素质训练,又拓宽了孩子们的体育视野,激发起他们的运动兴趣。大课间时间,学校三片操场迅速集合起的全校1000多名学生人手一只篮球,随着音乐响起,每个孩子娴熟地拍球、运球、传递、抛接。篮球落地的声音非常整齐,每一次落下都如同响彻天地的锣鼓。而且,三套篮球操中有一套使用了“三字经”的背景音乐,每一次球落地的声音都正好踩上“三字经”韵脚,动感的运动与传统的经典竟然结合得如此融洽。技巧性这么高的运动怎么变成整齐划一的课间操?那是因为我们的“快乐篮球”对一到六年级共12个学期的课程内容、规划、实施都进行了详细编排,所以孩子们才会有这样的呈现。

同样,在美术学科,学校加入了泥塑彩绘课程,在音乐学科开设了童声合唱课程,这些既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更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品质化的有益探索。学校打造了古色古香的墨香园作为书画天地,孩子们可以来这里赏画作画。老师们搜集来各种各样的石头,让学生自由挑选挥洒泼墨。结果,石头变成了有趣的人脸、年俗,再增加其他材质后更加立体生动;泥塑彩绘区,拄拐杖挎篮子的老奶奶、小红帽和狼外婆、正在演奏的乐队栩栩如生;水彩版画仿佛融入了那山那水那人……以“陶”树人的办学特色,既昭示学校秉承与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也表现为利用陶艺、石头等原生态艺术激发学生创造力,塑造美的形象、美的品德。

此外,学校还立足于国家课程“英语”引申发展了“口语交际”,延续学校读书的文化传统开发了“阳光阅读”两门校本课程,以培养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社会参与”能力。

学科与生活融合,实现课程生活化

通过课程开发和统整,晓院附小将学生的学科学习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比如,基于“数学”和“科学”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设了“数学与生活”“科学与生活”“走向户外综合实践活动”等生活教育课程。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统整设计,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数学与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带领学生研究校门外道路上绿化隔离带设计的合理性问题,运用科学等学科知识研究校园池塘中金鱼死亡之谜。校内调查研究加校外请教专家、提交研究报告等活动,让“陶娃”感悟、体会到学习的真正价值。

晓院附小的学生们有整整68亩土地可以用来种植蔬菜水果,这份“纯自然”引来不少人的赞叹和艳羡。穿过一面攀满爬山虎的墙,便是学校果园,盛夏时节,这里一棵棵枝叶茂盛的桃树结满红色蟠桃;出了校园,是学校通过与栖霞区八卦洲街道联合办学的形式,争取到给孩子们种植用的大片土地,回归自然、触摸土地,让他们体验生命的孕育与成长。

主题单元课程统整,实现课程综合化

小学生学习的最佳方式是活动。因此,组织实施主题单元课程,不仅有利于相近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还可以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在兴趣中提高学习效度,从而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学校综合类课程共分为八项主题,分别是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数学活动月、自能德育主题活动、生活实践。每个主题统整单元课程原则设置于一个学月中,也有像读书节、自能德育主题活动、生活实践等单元课程内容是融入学校全程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比如2018年的“英语节”活动,学校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单元内容,统整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等资源,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文化、环境、语言等为内容,以“秀英语、爱祖国、看世界”为活动主题,组织实施了系列的“英语节”活动。

依据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内容,学校开展“每月一事”活动,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划分为八项内容,确定为走好路、说好话、扫好地、吃好饭、穿好衣、读好书、做好操、写好字等“八个好”。以“走好路”为例,有些教育内容是由班主任负责的,而任课教师或社团教师也要参与,这样,每位教师都成为学生“走好路”行为习惯训练的主体,容易形成教育的合力。

线上线下课程融通,实现课程多元化

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优势,建设了数码社区,开发了E学课程。E学课程的设置,不仅为课堂中转变学习方式做好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学习平台,系统进行学习内容、方式、评价的开发,使之成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把校园多媒体互动屏的发布变为课程内容:每个星期开设固定栏目,比如德育活动、阅读分享、班级特色、魅力陶娃、重点工作,等等,同时也开辟一些亮点栏目,如微电影发布、学生手工制作展示、学校形象展示等。互动是学校视频校园课程的最大亮点,因为视频的可触摸性,学生可以尽情选择自己喜爱阅读的内容。

此外,学校还建设了机器人教室,讲台前面的大屏幕可以即时出现教室每个角落的场景;孩子们在每个工作台的操作,教师一目了然。学校在五年级普及了机器人课程,每周一节课,每个孩子都有一套装备,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己动手探索,学会各种机械工程知识。

实施“生活·实践教育课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力、学习力、实践力、自主力、合作力、创造力,让孩子们的脸上充满笑容、充满自信,让学校充满了活力。

(作者分别系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属小学德育处主任、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16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