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燠热的夏天,每每一下午静坐于外公家那几个大书柜前,窗外草蝉的聒噪便成了佐书的鸣琴。展卷畅读,我在时空之海自由驰骋、腾跃、翱翔。后来,踏上三尺讲台,我就一直希望能将自己阅读的快乐传递给我的学生,让他们也能纵享那份独特的愉悦。
从一年级开始,我就尝试着让阅读成为学生们语文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让书香氤氲他们的童年。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首先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坚持每天课前讲一个小故事,一方面激发他们听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的阅读有了保底量。一段时间后,许多学生开始对听书的慢节奏感到不过瘾了,想要自己阅读,书源就成了大问题。于是我在班上发起了“买一本书,享受50本书”的募捐活动,我组织选书,家委会的家长负责买书。于是乎,18年前我们建立起了学校第一个班级图书角。从那时起,“课外阅读”和“三言两语”写生活,就成了孩子们每天固定的语文家庭作业。阅读的输入和写作的输出成了他们每天必修的语文素养训练。
成为学校管理干部后,我又将阅读推广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早在2004年,我们就已经将阅读课排入了每周课表,并坚持做到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同时每年9月还组织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这一做就是16年。后来我们在学校校园文化的营建上,紧扣“书香校园,自由阅读”这一主题,在校园和教学楼里增添了许多供学生自由阅读的场所和公共阅读的设施,如阳光书吧、绿荫树屋、楼层缤纷图书角等。一走进校园,只要学生们想阅读,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书,往昔那些躺在学校书橱里的书也找到了伙伴,焕发了光彩。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校园里只有孩子的琅琅书声是不够的。我要让我的老师们思想也丰盈起来,于是,我积极号召老师们一起读书。在我的倡议下,一群爱读书的老师聚在一起,结成“微光”读书社,希望可以用阅读的微光,照亮自己,温暖别人。如今,读书社的队伍不断壮大,不断有老师主动加入,一起参与、享受阅读的快乐。
随着校内阅读推广渐入佳境,我开始琢磨:如何才能将自己的阅读经验进一步推广,将阅读的点点星火,传递、辐射到更多的学校,点亮更多老师、孩子的阅读之路呢?2015年,我成立了广元名师工作室,把名师工作室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研究与推广”。通过名师工作室的送培到县、送教下乡等活动,我们把阅读的种子播撒向更多的校园,让阅读点亮孩子生命之光。2017年,我们成功申报立项四川省普教资助金课题“小学群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实践研究”,积极探索践行新时期的儿童阅读。
推广儿童阅读,点亮孩子生命之灯,我们一直在路上!
影响我的一本书
《老子的帮助》
我的古文底子薄,平素古诗文涉猎较少。老子的《道德经》是个例外,只要得闲,我会常常展卷。
真正与老子结缘,肇始于初读王蒙先生《老子的帮助》。彼时,我的日子正过得一地鸡毛。工作整日忙碌却毫无建树,生活琐事压得我喘不过气,情绪也变得越来越焦躁。一天,路过一家书店正在宣传王蒙的《老子的帮助》,我不禁走进去漫不经心地翻阅起来,眼前豁然一亮,恰如那个无意撞进武陵源的渔人。
这本书不是单纯的老子思想的释义、解读,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生活阅历、社会体验的一种王氏解读。老子提倡无为,而王蒙的无为则是结合自己经历的“拼命为”与“无可为”“无奈为”。正因有了王蒙的牵线搭桥,我得以重新端详老子这位虽然熟知却敬而远之的先贤。在一次次的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阅读中,我发现自己正在学会从容。
现在,我读老子时会不时停下来,再饶有兴味地翻翻《老子的帮助》。书桌前,钢笔娴静,清茶如篆。
《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3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