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发布时间:2021-03-11 作者:《中国民族教育》记者 徐杨 吴绍芬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

新时代新阶段,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何重要意义?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基层积累了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教师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如何提升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应该如何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新疆塔城市第二小学党支部书记闵晓青,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副司长王晖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演播室,就此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更好地促进各民族间 深度交往交流交融

记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是各民族共同传承和发展的宝贵财富,也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共同纽带。您认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何重要意义?

闵晓青: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所生活工作的家乡也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能进一步提高个人自身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王晖: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推进和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既利国利民又利己,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基础性工程。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做好民族工作、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长久之策、固本之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民族能够以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不断深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使中华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记者:去年10月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您认为有哪些内容值得关注?现阶段,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哪些法律依据和重要政策?

王晖:2020年10月13日召开的新时代第一次全国语言文字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四次、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性语言文字会议,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会议提出推进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要求。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治理能力五个子能力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核心能力,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首要任务。新时代赋予推普工作新方针新内涵是“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在普及程度和普及质量两个维度着力,在民族地区和学校基础阵地两个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全面加强,体现出新时代新阶段新要求。另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从法律法规体系上来说,有两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直接起作用的法律。一是宪法,宪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二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今年刚好是该法颁布20周年。这两部法律是根本大法和专门法。另外,还有30个省级地方性语言文字法规或规章,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教师法配套的《教师资格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有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使用的规定。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和工作方针大多体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与报告中,党的代表大会和全会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部署尤其值得重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效显著,发展仍不平衡

记者:新疆地区以及您所在的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取得了哪些成绩?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帮助和支持?

闵晓青:我所在的学校,大部分教师都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7年民汉合校以来,少数民族教师通过不断学习与培训,基本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考取了普通话等级证书。合校之初,我们采取了校本培训、一帮一、一带多等形式,由一个国家通用语言老师或学生带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老师或学生,结对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组织少数民族教师参加脱岗培训、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与家长共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活动。经过几年的不断学习,师生们都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尤其是孩子们,学习语言非常快,学习效果也很好。

在以下两个方面,还需要支持与帮助:一是希望能多给民族地区提供优质师资培训或相关的人才支持,二是希望在普通话等级考试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培训。

记者:王副司长,通过一线调研,您观察到民族地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情况如何?

王晖:去年,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指导语用所进行了全国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很突出,有的民族省份还不到50%,“三区三州”才61.56%左右,民族地区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突出“短板”。2018年以来,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语委实施“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取得显著成效。

这两年我们到民族地区调研比较多,一方面督导推动工作,一方面了解基层情况,发现基层经验。调研当中,我们也遇到许多令人感动的事情。比如,去年9月,四川省在教育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的指导下,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娃娃抓起”,推进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当时,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带队到四川昭觉县督导调研,我们在幼儿园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2018年我们去昭觉县的时候完全不同。当时,孩子们不敢张嘴,不敢说话。现在,他们能大胆地站在自己的小舞台上表演节目。孩子们敢说,积极主动,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后来,我们又去新疆督导调研,看到了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和新疆阿克陶县小胡杨小学的“空中课堂”,超越4000公里进行云端连线。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充分发挥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作用、对口帮扶新疆阿克陶县、扎实开展“京疆情”推普帮扶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这种“两地情,一家亲”的合作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科技赋能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心连心的温度。

记者:请问闵书记,近年来,基层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发展情况如何?

闵晓青:近几年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投入,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在教育信息化环境方面,学校做到了网络全覆盖,配齐配足了班班通、电子交互式白板,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我所在的新疆塔城市第二小学,在2020年9月也启动了信息技术2.0建设。二是建立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并将其纳入年底考核,激励教师自觉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的支撑,我们希望国家能够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信息化的支持,增加信息化建设投入。

科技为教师赋能,聚焦短板地区和重点人群

记者:如何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请闵书记结合您的经验给民族地区的教师支支招。

闵晓青: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语言环境多样,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主要还是靠教师。第一,可通过培训、集训、轮训等方式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强化语言水平。第二,可开展丰富的语言活动,例如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班班结对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营造氛围。在校学生实行民汉混合编班、混合住宿,从小培养各族少年儿童生活在一起、学习在一起、游戏在一起的互助交友模式,建立深厚情感。可以多组织和开展民汉师生对话交流活动及诗歌朗诵读书会等活动,既学习了中华传统诗词,又加强了普通话的口语训练,还可以快速提高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第三,可利用录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微视频的形式,激发师生学习兴趣,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多媒体平台加强民汉师生之间的交流,获得更多表达机会,提高师生识文断字的能力。

王晖:对于提升教师应用国家通用语文文字的能力和水平,我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挖潜”。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通过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国家级示范培训、省区级重点培训、市级普及培训和县级校本培训,以及校内的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水平。二是“借力”。补充师资,利用东西部对口援助计划、“三区三州”人才支持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特岗教师计划和手拉手结对帮扶等方式补充师资,新教师要普通话水平达标方能上岗。三是“赋能”。要特别注重科技赋能,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来培训优秀教师,让教师具备现代化素养。

记者:在教育信息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著提升的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您认为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还需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王晖: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核心任务,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立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计民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一是聚焦重点,精准施策。聚焦短板地区和重点人群,短板地区是指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重点人群是指学前儿童、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民族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和基层干部。要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

二是筑牢基础阵地。全面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从娃娃抓起”,做好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实施“童语同音”计划;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高校语言文字工作提升计划,提高大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三是普及程度、普及质量二维着力,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促进城乡、区域平衡协调发展。

四是多措并举。全方位提升供给能力,包含政策法规、督导评估、价值引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科技赋能等各方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