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善用“大思政课”引领学习大国建设

发布时间:2022-04-21 作者:陈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设立烈士纪念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推动学习大国建设和开好立德树人“大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大思政课”是改造主观世界、武装青年、培养坚强的接班人的重要手段。“大思政课”是理论大课、实践大课和时代大课,新征程善用“大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善用“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善用“大思政课”事关培根铸魂,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魂”是“德”之精华、统领、根基和底色,“铸魂育人”决定着“立德树人”的性质和方向。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更要传授美德,因为大学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善用“大思政课”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融入社会教学大课堂,融入思想文化建设方方面面,引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善用“大思政课”是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合力的迫切需要。高校应当将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实践担当,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亿万中国人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作为鲜活素材”,引导青年大学生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民族复兴的时代大潮之中。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宝贵经验的传承与弘扬,也体现了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升华,对学习大国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善用“大思政课”需要深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创新创意原则。教师要将热点问题引入思政课堂,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要善于运用创新、辩证和科学的思维,利用矛盾分析方法抓住关键、找准重点、阐明规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灵活而深刻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既要讨论“存在的问题”,更要肯定“取得的成绩”;既要批评不良社会现象,更要引导学生正面思考;既要论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前景充满信心。无论怎样开展教学,最终都要落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领悟科学的思维方法上来。

二是贴近生活原则。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与现实结合、融入社会生活实践的场景,是讲好思政课,发挥其“大”的优势、实现其“善”的效用的必经之路。一首歌、一个社会热点、一句名言、一段历史、一部电影等内容的充实,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帮助教师从多维度、多空间、多视角呈现思想理论与生活实际,充分展现思政课“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灵魂,让学生感受生活、劳动、艺术的魅力,使思政课活起来。

三是与时俱进原则。“大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课程定位融入大局,让教育思路紧跟大势,真正把思政课办成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与时俱进的时代大课。“大思政课”要统筹推进课堂教育、校园浸润、家庭熏陶、社会影响、网络濡染。唱响教师学生互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课上课下同步、网上网下融合的大合唱,教师要积极构建起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功能作用充分的新时代思政课新格局、新机制、新生态。

四是丰富多彩原则。“大思政课”需要多主体密切合作、多学科协同发力。一要覆盖古今,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100余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40多年实践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都是思政课的丰厚资源,都是思政课要讲好的内容。二要融通中外,在中外对比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纵向对比中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标。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教师的学理阐释,使价值引领的政治立场得以展示,从而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体现学习大国的风采。

首先,要抓好内容建设,做到学有所教,以先进的思想和优秀文化浸润“大思政课”。要加强“四史”学习教育,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善于调查研究总结中国经验。

其次,要抓好队伍建设,做到学有人教,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好“大思政课”。好的“大思政课”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上好“大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根铸魂,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思政课教师要始终怀揣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对时代和社会保持高度关注,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政课教师要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努力上好“大思政课”。

再其次,要抓好教育机制建设,做到学可持续,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开好“大思政课”。一要立足长远,把办好“大思政课”放到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把握。二要立足结合,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思政课与现实紧密结合、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三要立足长效,以科学促长效,把思政理论落实到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之中;以考核保长效,建立高校纵向和横向的思政课程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推动“大思政课”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密结合、良性发展,展现学习大国的气象。(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2年04月21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