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2-07-01 作者:本报记者 张赟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强国必须强语,强语助力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语言文字战线胸怀“国之大者”,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80.72%

十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3300多万

2018年,《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国家通用盲文方案》发布实施,我国3300多万听力和视力残疾人有了自己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1000

整理译写1000余条反映国家和中华民族话语体系中最核心、最本质的思想文化术语,出版四大系列图书,建成5个开放的思想术语数据服务平台

120

自2015年起,开展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共完成1700多个田野调查点的调查,范围涵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的120余个语种及其主要方言,收集原始文件数据超过1000万条,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80

语言文字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依据、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地名管理条例》等8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

语言文字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语言文字事业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全民性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民族参与伟大复兴进程和共享伟大成果贡献了力量。十年来,全国普通话普及率从70%提高到80.72%,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文盲率下降至2.67%。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其使用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姚喜双看来,语言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蒙古族第二幼儿园里,孩子们用普通话表演情景剧《国家的孩子》,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段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区隔,大爱交融的历史佳话。创新的教学形式,不仅让学习普通话常态化,更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003年,在维吾尔族占99.5%的南疆农村,绝大多数成年人都不会说国家通用语言。库尔班·尼亚孜创办的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成为了新疆第一所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库尔班·尼亚孜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他能去内地学习很多先进思想,希望通过创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拥有更光明的未来。如今,这所小学已有1161名学生毕业,其中300余名考入了上海、天津等地的高校。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是原国家深度贫困县,村民交流多用壮语,与外界交流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外出务工受阻。近年来,忻城县开展青壮年农民“普通话+技能”培训、教师普通话培训及“小手拉大手”等活动100余场次。如今,忻城县41.82万人会说普通话,占总人口的97.6%。敢于与外界沟通,他们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实现了就业和脱贫致富。

语言多样性是人类重要的遗产,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独特文化智慧,任何一种语言的消亡都是整个人类的损失。因此,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国家还在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

2015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语保工程”),开展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语保工程”共调查收集到全国34个省区市(含港澳台地区)120余种语言和各地方言1700多个调查点的原始文件数据超过1000万条,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语言资源库。

“‘语保工程’对全国各地方言开展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抢救性调查记录,获得了海量的第一手原始语料。这批语料具有唯一性和不可迭代性,是无价之宝。”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首席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曹志耘说。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

    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语言文字是时代发展和变迁的印记。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语言文字不断适应人类现实的交际需求,记录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文明成果,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是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一抹亮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2020年11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古文字工程。目前,16家首批入选的平台单位共组织了42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工程建设,并陆续推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吉林大学藏甲骨集》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成果。

近年来,学习中华经典文化的热潮在全社会掀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成为了每个中国人的自觉行动。

从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到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人间正道是沧桑——百年红色印迹手绘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愈加丰富,对中华文明深切的价值认同正在人们心中逐渐建立,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诗词让古人和我们能够近距离对话,让古代的诗词能够在现代的环境中焕发新的生机。”中国诗词大会第七季总冠军姜震表示,“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走过几千年的道路,也不应该为未来感到迷惘。”

语言文字对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也具有特殊作用。

2014年,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启动。截至目前,该工程已整理出版1000条术语,在海内外出版图书100余种,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开展32个语种的国际版权合作。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永久性文件《岳麓宣言》在长沙举办的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上发布,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从2017年至2019年,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和系列学术论坛连续举办三届,近百位国际组织代表和外国驻华使节参加有关活动。

…………

近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展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成就、优秀语言文化和语言科技成果,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表示,这十年来语言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固本强基、守正创新

    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一系列文件、制度相继出台和实施,绘就了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

语言文字法治建设不断完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根本依据、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地名管理条例》《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80余部法律、法规、规章和单行条例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

发布《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43本语言生活皮书,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和谐发展。

…………

十年来,新科技也在助力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和资源建设加速发展。语言文字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工程的实施,加大了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力度,先后上线转换准确率达99%的“汉字简繁文本智能转换系统”、涵盖古今各时期8万多汉字信息的“汉字全息资源系统”、收录35款历代书法名家字体的“中华精品字库”、收录近千项语言资源的“国家语委语言资源网”等资源。

今年5月底,“汉字文化馆”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赛力乡中心小学、依玛乡中心小学、波斯卡木乡中心小学和泽普县第三小学落成并交付使用。“汉字文化馆”把汉字知识和文化宝库集成在一间多功能场馆内,结合AR技术,打造出现实和虚拟实时交互的汉字文化沉浸式学习空间。

走进“汉字文化馆”,墙面上贴着“二十四节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孩子们拿起设备“扫一扫”就可以看到生动活泼的动漫讲解。“我非常喜欢这里的环境,在这里上课很开心,我喜欢汉字,我觉得它们非常有趣,希望可以经常来馆里学习。”赛力乡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同学兴奋地表达了对“汉字文化馆”的喜爱。

与此同时,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在2019年正式上线,仅用两年时间发展用户610万人、覆盖全球182个国家和地区。此外,为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挑战,平台聚焦海外中文学习者上线了国际版APP,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优势,服务海内外学生“停课不停学”。

近年来,语言文字人才队伍建设也在不断强化,为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目前,我国已建成122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打造“三班一盟一论坛”中青年人才的培养框架,培养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2135名,人才骨干力量不断壮大。

当前,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