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她让寂寞的文字复活了

发布时间:2022-07-01 作者:王冰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一般而言,文学写作需要有独特的眼光,需要具有较强辨识度的审美方式,需要作家用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学表达方式,不断在日常生活和惯常事物中发现新的世界,不断去叩问、开掘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果没有了这些,文学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应该说,张金凤的散文在创作时是朝着这个方向行进的,其散文集《汉字有张人类的脸》,就是这样一部有新发现的作品。

从张金凤独具色彩的散文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同样是一个走出“房间”的女性作家。在其散文中,张金凤自觉地离开了女性写作惯有的“房间”意象,进入到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汉字”之中。她将自己发现的这些形象化的文字加以拆分,然后聚合成了四个部分,这便是该部散文集的四个章节:“一字天机”“双子诀”“人在何处”“汉字为师”。无疑,作为一个作家,张金凤用自己内心丰富的体察,发现了汉字的奥妙,它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是其作品价值生成的方式。

张金凤在其散文中对汉字演变的历史作了一种别样的解释。作者写道:汉字本是流浪和奔波的,甲骨用“血肉之躯剥离的坚硬马鞍,驮上了这些流浪的文字”,走着走着,便遇上了小篆这场“绵延的战火”;而隶书是一个扶正的侧室,母仪天下,照耀千秋。在这里,作者再一次发现了汉字形式之美,汉字内在构成之美,汉字的价值观念之美,它是汉字字形的奥妙,也是汉字内蕴的奥妙。

张金凤在《汉字有张人类的脸》这部散文集中,对于“汉字”是有独特发现的。比如,在“以书为贵”一节中,作者发现,因为“书”是“圣物”,所以从不轻易与别的字组成新字。确实如此,“书”就是单独成字,从没有做过哪个字的偏旁,或者另外一个字的主体部分。“半包围”就是一场尚未封口的十面埋伏,寓意了万事不可求全。又比如,在《点横撇捺》中,作者写道,汉字之所以能够贯通气韵,豪气干云,原因在于有“点横撇捺”这四种汉字的经络。这种发现,既是作为女性作家细腻心理的体现,更来源于作者对于汉字的敏感和独特理解。张金凤对汉字的这种理解,并以此为文的作品走向,体现出她对文学的基本判断,对文学价值观念的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一个可以进入到其作品中的最大开口。

张金凤用敏锐的触觉和探幽索微的目光,直抵汉字的内核,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在读其作品的时候,有时甚至令人猝不及防,在怦然心动之后又感怀深思。就如同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汉字是孤独的,但它们又都是一口口沉思的井。作者将自己的目光投射到这些美丽的汉字之上,发现并呈现出一种汉字之美、汉字之力、汉字之韵。于是她写道:“两个牵手的汉字是知音相遇,是神仙眷侣”;三个汉字,“是三足鼎立”;四个汉字,“经天纬地”。点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作者写“点”就是一个秤砣,“是一枚印鉴”,“没有它,乾坤就乱了”,形象化地将其表现出来。作者还写道:“绞丝旁”,就是一条婉转多姿的绶带。因此,张金凤提供的这种发现,这种对于汉字聚焦式的凝视,让我们觉得她在面对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字时,她是新奇的,是幸福的,这使得我们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也产生了一种幸福感。

我们知道,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这种表达是隐秘的,张金凤在其作品中依然坚持她的“私人写作”的路子,但她又寻找到了只属于自己的一条新路,这使得她的散文,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文学土地,她便在上面辛勤创作,有了丰硕的收获。她还用自己诗性的言说和智性的哲思,给作品注入了脱离凡俗的品格,她的散文有一种外在性的成熟,也有一种内在性的成熟。

外在性的成熟在于她的表达。比如,在《煤与火》中,她写道:“‘某’好似一瓶蜂蜜储存在高处,需要爬上木梯才能得到”,遇到了“言”,便成了“是智慧也是冷森的陷阱”的“谋”;遇到了“女”,便是“媒”;“遇到了‘火’,便成了‘遇火成仁’的‘煤’”。在《贫与贪》中,作者对于“贫”和“贪”这两个字形象化地拆解与组合,将其背后的隐喻也呈现出来。

张金凤散文内在性的成熟,表现在她将自己的笔触瞄准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载体——汉字。作家凭借瑰丽的想象,对汉字进行了充满亲切感、充满关怀感的精心守候和书写,对于文字背后的深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抒发了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她对汉字的热爱和了解,让我们窥察到了这些汉字背后更为广阔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这些文字,是作者与汉字对视中的相互喜爱和置换。文字是如此荒凉,文字胁迫着我们,但我们何时又真正关注过它们呢?张金凤的写作,无疑在我们与文字之间,搭建起了一条深入沟通的桥梁。作者将文字中的单纯与繁复、宁静与喧嚣、静态与动态等因素书写出来,呈现出一种立体化的散文构造,于是张金凤的散文也表现为一种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即她的散文创作既有浓郁的抒情走向,也有很强的理性趋向。比如《窗与帘》,作者在铺陈中,描绘出一幅有关窗的美好画卷,之后,她写道:“‘窗’的‘穴’下是‘囱’”,而“囱”就是四四方方的一间房子,那一“撇”,正是袅袅升起的人间生机的炊烟的最好表征。而不论是东窗、西窗、春窗等,一窗之外或者之内,都是春秋有致,存有世间万象。还有《人在何处》中“潜藏的人”一节中,作者发现,有时候,“人”伪装了自己,消失在了众多的字里:在“奉”字里,人就是在不停地爬阶梯;在“春”字里,作者不由慨叹,如此美好的季节,春潮荡漾,莺歌燕舞,怎么能够没有人的存在呢?春天,如果没有人,怎么都是一种“极大的遗憾”。作者还发现“刀”之所以为“刀”,就在于它的干脆利落,于是,这个字的笔画必然简单,简单才能有锋利感。

读张金凤的散文,感觉到作者笔下的文字是幸福的,感觉到她所写到的这些汉字是幸福的,因为是作者将这些寂寞了千载百年的文字复活了,变得具体而生动,这便也形成了张金凤散文创作中细腻厚实的创作景象。

(作者单位系中国作协《诗刊》社)

《中国教育报》2022年07月01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