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案例·小微幼儿园如何提质④
在出生率下降的背景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中心幼儿园办园规模越来越小,目前在园幼儿仅41人,其中留守儿童24人。调查发现,幼儿的主要玩伴是父母、祖辈和小学生,主要活动为玩玩具、看电视、玩手机,缺少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
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尝试户外混龄运动、中大班混龄游戏。但在实践中发现,在自然混龄状态下,幼儿更愿意和年龄相仿、能力相当的同伴玩,年龄和能力差别较大的幼儿互动不明显。基于此,我们开始尝试家庭式混龄游学,即将不同年龄幼儿组成一个个“小家庭”,每个家庭有老大、老二等4—5名幼儿和一名家长老师,家庭以幼儿园所在村为主要活动场域开展观察、访谈、调查等游学活动。我们希望在家一样温暖、友爱的关系中,引发真正的异龄互动,实现“大带小”“小促大”,最终提升保教质量。
遵循幼儿兴趣 确定游学地点
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确定游学地点。以“不一样的秋游”活动为例,教师以踩点和投票等方式捕捉幼儿的兴趣。
踩点:幼儿生动表现,教师“察言观色”。教师带幼儿以家庭为单位到溪边、田野等地踩点。教师主要勘察路线和场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预测和计划幼儿可探可玩可引发的活动。幼儿则带着任务探索,以好奇和好玩为主。踩点中的家庭分工大致是:老大带队,并对中意的地方进行简单写生;老二负责照顾小弟小妹;老三需照顾好自己,不掉队,并将感兴趣的地点、事物告诉老大;老四需要紧跟队伍,同时帮哥哥姐姐们一起完成任务。
片段1:竹林
老大:“到这个竹林秋游肯定很好玩。”老二:“我也喜欢这里,这里有花,我想做个花环给佳诺妹妹戴。”
片段2:甘蔗地
老二:“甘蔗和竹子好像。”老大:“是的,不过竹子是熊猫吃的,甘蔗是人吃的。”老四:“拔一根。”老三:“妹妹,这是别人种的,不能拔。”
教师通过捕捉对话发现,幼儿对竹林和甘蔗地感兴趣。踩点是家庭游学的前测,教师通过幼儿的语言、行为表现等判断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再依据捕捉到的内容和幼儿的发展需要确定家庭任务和个体任务。幼儿对秋游地点有大致印象,便于后续制订秋游计划和规划路线。
投票:幼儿表达意愿,教师“推波助澜”。基于儿童立场实施课程已然成为教师的共识。教师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观点、作出决定,组织幼儿开展投票活动是教师常用的方式。以投票的方式确定秋游地点,对幼儿具有多维发展价值。
片段3:选择秋游地点
第一次投票:教师将各家老大画的中意的秋游地点贴在黑板上请大家投票,但小班幼儿迟迟不动。在教师的追问下,楠楠说出了原因:“我看不懂他们画的是什么。”于是,投票活动变成了“什么样的图才是弟弟妹妹能看懂的”主题讨论会。
我们发现,幼儿投票会受同伴“拉票”、家庭成员“暗示”等因素干扰,但幼儿仍会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思考并作出决定。投票中既体现个人的意愿还兼顾家庭成员需求,这个过程有助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同时,在多组家庭集中投票环节,不同个性、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相互倾听、对话,突破个人思维局限,在观点碰撞中逐步建构多元理解和认知。
尊重个别差异,制订游学计划
制订计划可引导幼儿商讨出行方式,确定游学路线,确定游学的集体任务和个体分工等,提升幼儿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同时建立秩序感。计划书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家庭的。个人计划书能较好地体现个人意志,家庭计划书指向小组分工合作,引导幼儿在协商、讨论、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大胆运用符号、图画等记录秋游计划。
案例1:“小精灵”家庭计划出行路线
老二:“我想往溪边走,看看龙鳞坝。”老三:“往房子多的地方走,像走迷宫,很好玩。”老大:“弟弟,你想走哪边?”老四:“走这里。”……
家庭商讨中每个幼儿都有表达观点的机会,通过对话,我们发现,幼儿对出行路线的关注点有所不同,有的关注风景,有的关注路程,有的关注安全。当家庭成员各有想法时,幼儿会采用各种方式说服同伴,最终达成统一。
混龄的魅力在于为幼儿营造了社会化学习的环境,实现“儿童教儿童”。教师根据家庭的游学地点、家庭需求和已有经验,发布具有趣味性或挑战性的家庭任务,根据游学目的及家庭成员的发展水平、能力表现布置个性化的单线任务。
比如,“魔仙堡家庭”选择的游学地点是甘蔗地,家庭任务是家庭成员合作拔一根甘蔗并分享,然后一起在稻田里游戏。老大的任务是当好小导游,带家庭成员一起观察、比较,寻找最粗的甘蔗,听取弟弟妹妹的建议。老二的任务是协助家长老师拍摄家庭秋游照片,保证每个成员有3张做不同事情的照片,同时,关注弟弟的情绪……
注重多元体验,开展游学行动
家庭游学过程中,幼儿通过参观、体验、采访等形式获取经验。在“不一样的秋游”活动中,6组家庭两两结对分成3路展开游学,呈现了体验式游学、探究式游学和调查式游学3种样态。
体验式游学:生成经验。当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各种认知元素时,要尽量让幼儿多感受体验。比如,参加“稻田竹林乐”的两组家庭,一进甘蔗地便产生了拔甘蔗的愿望。教师及时提出要求:寻找最粗的甘蔗,并想办法把它拔起来。幼儿身体力行,通过目测、数甘蔗节等方式寻找最粗的甘蔗。确定最粗的甘蔗后,家庭成员齐心协力拔出了甘蔗。
探究式游学:生长经验。游学过程中,幼儿体验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等探究方式,从而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公园拾秋家庭”带着寻找各种香泡树的任务展开探索。他们在村里寻找,或用肉眼观察果子的大小、形状,或用手感知香泡树的粗细等。幼儿各自或小组结束探究后,与同伴、教师分享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
调查式游学:叠加经验。幼儿带着任务和问题开展调查,共性问题共同探究,个性问题分头探究。比如,参访“红蚂蚁馆”的两组家庭围绕“别具一格的建筑”展开调查式游学。“红蚂蚁馆的大蚂蚁是怎么吸在墙上的”是幼儿的共性问题,他们从屋内屋外、侧面、门头等多个方位对红蚂蚁进行观察,并你一言我一语地将观察所得告知同伴。教师随即组织幼儿将观察发现和推测进行梳理,并询问工作人员。幼儿的个性问题,教师也给予充足的时间,鼓励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答案。
支持多元表达,回顾游学经历
游学后我们通过记录游学故事、分享会等方式回顾发现、感悟收获。
一对一倾听,关注个体体验。秋游结束后,每名幼儿都记录了秋游中最有趣的事,教师开展一对一倾听。比如,小诺认为,最有趣的是一起拔甘蔗,她将甘蔗画成“顶格”,表示甘蔗很高,还画了甘蔗节、甘蔗梢等细节。一对一倾听,让教师从关注群体走向关注个体。
家庭会议,关注成员感受。游学后,家庭根据游学任务单开展的家庭会议,是师幼、幼幼多维度、多视角对话的过程。
案例2:“魔仙堡家庭会”
教师:“还记得这次秋游你们的家庭目标吗?”老大:“一起拔甘蔗。”老二:“还要一起在稻田里玩游戏。”教师:“那你们完成了吗?”老大:“都完成了。”轮到老四回答是否完成单线任务时,家庭成员有了不同意见。老三:“弟弟掉队好几次,没完成任务。”老二:“他有一起拔甘蔗。”
家庭成员围绕游学任务单进行回顾、反思和梳理,使家庭游学内隐的价值外显,让幼儿在享受活动的同时,收获成长的快乐。
全体交流:经验传递分享。游学后的集体分享交流,不仅支持幼儿自主表达表现,也支持小组合作表达,共享经验。通过不同家庭的分享,幼儿了解到了他人做了什么,遇到了哪些趣事,并产生了新期待。比如,当“小公园”组说他们发现村里香泡树树上的香泡都变黄了但没办法摘下来时,幼儿都表示想一探究竟,于是,新的游学项目应运而生。
家庭游学强调乡村自然资源、村社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次游学活动中蕴含多个小活动,它们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幼儿可探究、可谈论、可讲述、可实践。幼儿相互照顾、相互帮助,彼此协商的机会增多,增强了团队观念。同时,游学是有主题的游历,教师带着目标设计游学活动,可以让幼儿的探究走向纵深。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中心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6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