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夏鑫)一场大雨并没有消去华北大地上的炎热,冒着酷暑,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实践队近日来到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开展田野调研,感受乡村变迁,上一堂“盐碱地里的思政课”。
此时已过了麦收季节,热浪蒸腾,土地上泛起了白花花的盐渍。在盐碱地里,带队教师讲起盐碱地变良田背后的故事:“我校科研团队利用6年的轮作,用‘豆麦配方’打破了盐碱地的困局,同时打造‘盐碱地+特色农业种植’,现在这里不仅有盐碱麦,还有碱地枣、碱地梨。”队员们边听边架起摄像机,拿出采访本,记录拍摄这次“行走的大思政课”。
汗水浸透衣衫,队员们热情不减。他们试着深入了解盐碱荒滩变为丰收粮仓的故事,体悟什么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堂“盐碱地里的思政课”,让队员们感受到从昔日“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到如今“金穗压弯盐碱滩”的巨大变迁。
“孩子们,瞧这双手!这是我跟盐碱地斗了40年的结果。”在仙庄片区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73岁的耿大爷摊开他那双布满皴皱、关节粗大的手掌,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初的艰难岁月,“那会儿盐碱比现在还凶,一到夏天就成了烂泥塘。全村老少齐上阵,用最笨的法子——挖沟排盐。铁锹下去,碱土硬得像石头,一天下来满手血泡。”
王大爷同样感慨万千:“当年拼死拼活,一亩地收个百十斤麦子。现在,专家带来的新品麦种,耐碱又高产。用了新技术,今年我这块地实打实收了1000多斤麦子。这变化搁过去,梦里都不敢这么编啊。”实践队队员深受触动,在调研本上写下:“老人们的讲述让我们体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句话沉甸甸的分量。”
仙庄片区面花工坊蒸汽缭绕,浓郁的碱面麦香扑面而来。工坊一角,实践队员正在了解“黄骅面花”的制作技艺。一位面花工坊的工作人员向队员们介绍:“碱地麦磨的面,筋道,带着股特别的麦香,是做面花的上好材料。过去啊,咱这旱碱麦再好,也只能当原粮卖。现在一斤面粉能做出六七个馒头,一个能卖到两三块钱。”实践队队员们深深体会到,是科技赋能延长了产业链,是文化创意提升了附加值,更是产业融合激活了乡村的“造血”功能。“这指尖上的‘点碱成金’术,让带着碱味儿的麦香,真真切切地化作了乡村振兴的甘甜。”队员屈炳昆把这句话认真地写在笔记本上。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7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