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带着质谱仪下乡助农记

——宁波大学暑期实践团科技助农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06 作者: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芦意 王佳 尹慧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报讯(记者 史望颖 通讯员 芦意 王佳 尹慧)精确称量、微波消解去除有机质、赶酸定容……最终,处理好的清液被注入高精度的质谱仪中。近日,在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学生王佳、张梦雨在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教师党支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样本。

  样本来自宁波市镇海区岚山村家圆农场。7月中旬,宁波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材禾共兴”党员实践团在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教师党支部、化学系教师第二党支部的专家带领下,前往家圆农场开展“‘材’聚青能、科技助农”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浙江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主陈善忠向师生们介绍了农场的发展历程。占地120多亩的家圆农场是当地知名的市级精品番茄采摘基地,陈善忠自豪地介绍着农场应用的“黑科技”: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棚内环境,自动化设备实现精准施肥喷淋。他引进的优质水果番茄品种,去年获“浙江省好番茄金奖”。

  然而,陈善忠也有些忧虑:“科技大棚解决了温湿度和病虫害问题,产量稳住了,但下一步品种该怎么走,品质怎么实现再突破?”陈善忠表示,农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新技术的支持。

  需求就是方向。“我们计划通过质谱技术,先精准检测土壤和果实中的重金属是否超标,保障安全,再分析有益微量元素的构成,提升营养。找到数据支撑,就能科学指导土壤改良和品种优化,为农场的番茄产业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宁波大学质谱技术与应用研究院教师党支部书记、质谱领域专家丁传凡说。

  说干就干,这支师生党员队伍携带专业设备,兵分三路扎进热浪蒸腾的番茄大棚:“番茄组”成员手持无菌取样袋,小心翼翼采摘不同成熟度(青果、转色果、熟果)、不同品种的番茄样本;“土壤组”按照3个深度,分层采集土壤信息;“记录组”成员则紧随其后,详细标注每一份样本的位置、采集时间、环境温湿度等信息。

  “这次深入田间地头的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从实验室‘书架’走向产业‘货架’。”实践团成员蒋越感慨地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验室的智慧融入广袤乡村,是我们青年党员应有的担当!”

  满载着“泥土味”的样本采集完毕后,实践团返回宁波大学实验室,立即投入检测工作。接下来,实践团成员将进一步把检测数据转化成通俗易懂的种植建议,带着这份“科技礼包”重返农场,确保科研成果在乡村沃土“落地生根”。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06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