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西全学段多形式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5-08-15 作者:本报记者 周仕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走进改革现场 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综合改革试点进行时

  前不久,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八桂田园基地,南宁师范大学等4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共同打造“行走在‘田园里’的思政课”,教师从植物生长与环境的依存关系切入,延伸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

  这样的思政课,正是广西打破传统课堂边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生动缩影。广西各级各类学校从课堂教学、育人环境到社会实践等维度,打破思政课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火热的生活、亲身的实践中向下扎根、向阳生长,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实现全学段覆盖

  “编织壮锦绣球、传唱山歌,都成为孩子们课堂上的鲜活体验……”早在2012年,南宁市秀厢小学就开发了25门具有广西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

  广西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了覆盖全学段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实现从小学到大学的纵向衔接。

  幼儿园、小学阶段通过绘本阅读和童谣传唱启蒙;初中阶段深化“五个认同”教育;高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大学阶段则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同时从学术理论高度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目前,广西各学校以各种形式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课程。小学低年级与幼儿园开设主题绘本阅读和童谣传唱,小学五年级、初中八年级统一开设专题课,本科高校专题公共必修课开设率达100%,高职高专开设专题课程或在思政课中进行有机融入。

  “学长学姐们用我们喜欢的方式来讲,感觉特别有意思!”广西大学2024级本科生龚芯沅在听完“00后”君武青年讲师团的宣讲后感慨地说。广西大学君武青年讲师团用“青言青语”将政策理论转化为贴近生活的故事,现已累计开展宣讲百余场。

  此外,广西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重点工作实施方案》,不仅设置专门课程并赋予学分,还依托15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 让抽象理论“可触可感”

  “同学们,这颗饱满的石榴就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南宁职业技术大学教师岑家峰以石榴为教具,以粒粒紧抱的石榴籽比喻各族人民,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紧密联系。

  在另一间教室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堂上,学生们研究壮锦纹样数据库,用3D打印技术复刻民族文创产品,通过VR技术“重建”历史上的贸易通道。“我们把思政课堂搬进了实验室!”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羽说。

  广西各学校积极探索多元教学手段,运用探究式、沉浸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寻边疆地区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课堂播报”环节,让学生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形成“学生主讲—教师深化”的互动模式;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开发“建设壮美广西”VR教学资源库,在52个专业121门课程中以“案例融入+情景模拟+项目化教学”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始终。

  校园文化也成为育人载体。河池市环江县的“分龙节”、都安县的“祝著节”上,学生身着民族服饰歌舞;广西高校打造的中华文化景观墙、民族精神展陈馆,让校园的一砖一瓦都传递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思政课“走出”课堂 在行走中感悟使命担当

  5月9日,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一堂特殊的现场课在同心广场大叶榕下开讲。百色市以讲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青春之光》为契机,将课堂搬到户外,为学生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

  课上,学生们走在黄文秀曾走过的村道上,听着她的故事,看着百坭村的巨变,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自2024年以来,百色市已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活动400余次。广西依托109个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所红军学校、260个自治区研学教育基(营)地以及文化场馆、科技场馆等,组织学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学。

  广西还创建大中小学各类红色研学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55个,每年组织30余万名学生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百色起义纪念园等场馆开展研学实践。

  在中越边境友谊关“共和国1号界碑”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以“一片丹心护国门”为主题开展活动,教师李露阳带领学生诵读《红色家书》。学生林思思感慨地说:“摸着界碑上‘中国’的刻痕,才真正懂得‘国土一寸不能丢’的使命担当。”

  值得一提的是,广西首创“壮美广西大思政课”手绘地图,地图精心设计了六大类研学课程,串联13个研学点和1650节课程。学生可跟随这张地图,穿梭在壮美的山水之间,触摸着民族团结的鲜活脉络,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15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