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双重战略背景下,乡村美育如何突破资源瓶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育人,让美育真正扎根乡土、滋养生命?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用15年实践,落实“自然—传统—数智”三维协同的美育生态发展路径,强调在完整真实的环境中培育儿童的审美感知力、文化认同感与生活创造力,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美育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取法自然:在天地课堂中培育生命觉知
“美者,甘也。”《说文解字》的诠释道出了美育的本质——生命的真切体验。对于乡村孩子而言,山林田野不是被熟视无睹的背景板,而是最生动的美育教材。光明小学打破“教室即课堂”的局限,将美术课搬到樱花树下、稻田埂上、茶园深处……让学生观察林木间常年积累的腐叶,闻嗅雨水沉积草地的气味,触摸刚刚探出“帽子”的各种菇类、蕨类,建立对自然之美的纯然觉知。
白箬铺镇的十里樱花园是光明小学的“移动教室”。在“探秘樱花园”大单元课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赏花者:数学教师带着学生测量树围、计算花期,让几何之美与自然生长相遇;语文教师引导吟诵“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让文字与春色共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用各种敲打乐器模仿大自然的声音;美术教师则带领学生用樱花枝设计制作自然艺术装置,让学生看到光与影的美妙变幻。
自然的馈赠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创作素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艺术装置设计课中,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山林拾掇枯枝,打磨、用画笔描绘,用灯光、悬挂的树枝、地上的画板组合成一件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树枝所呈现的线条不同,光源的变化、地上白色画板的影子也会有不被预设的美感呈现。教师带领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俯身大地,去感知、观察、思考,发现自然赋予的审美本能与表达冲动,唤醒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继承传统:在文化根脉中筑牢精神根基
乡村美育的底色是自然,根基则是传统。让学生“扎根乡土”不能仅靠自然风光的熏陶,更需通过文化传承建立情感联结。以“取法乎上,借古开今”为理念,将传统艺术、典籍与乡土文化熔铸为“可触摸、可参与、可创新”的美育课程,让文化自信在笔墨间、吟诵中自然生长。
在三年级的美术欣赏《芥子园画谱》中,学生先欣赏、临摹“山石皴法”,再带着画本走进村里的百年古桥,用画笔勾勒桥身的青苔与石缝,将古法用笔与眼前实景对照;四年级学生则在《水浒叶子》临摹中体会线条的刚柔:画武松时用顿挫的折线表现英气,画林冲时用流畅的弧线传递隐忍,再将这种感悟融入对村中老人的肖像写生,让传统笔墨成为记录乡土人物的“语言”。这种“临摹—观察—创作”的路径,让学生们懂得: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古为今用、老树开新花”的活态智慧。
传统文化的浸润也体现在生活场景的重构中。《春泥绘春山》是受湖南美术馆邀请策展的艺术作品,这幅由36幅山水小品拼成的3.6米巨画由光明小学36名学生共同完成,颜料是学生亲手采自山林田野的天然泥土。学生们以传统山水画的笔触描绘家乡的春山,虽显稚拙,却延续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美学脉络。同时,学生们将家乡各处的泥土标本在玻璃管中静默陈列,标上地名,巧妙地以中国山水画“师造化”的精神内核为魂。这种扎根乡土的美育,让留守儿童的绘画从“谨小慎微的线条”变为“大胆奔放的色彩”,成为他们治愈自卑、构建精神家园的良方。
数智赋能:在技术融合中拓展美育边界
乡村美育不应是“土法炼钢”,而应让数智技术为其插上翅膀。光明小学以“技术服务育人”为原则,引入BOE类纸画屏、AI教学系统等技术,既打破城乡资源壁垒,又保留乡村教育的本真,让“山林里的课堂”与“世界艺术殿堂”无缝连接。
建设“数字艺术长廊”,与艺术大师对话——学校增设58台BOE类纸护眼画屏,在校园走廊组成“数字艺术长廊”,日均7小时的文化浸润打破了时空限制:低年级学生在课间通过屏幕赏析《千里江山图》的青绿山水,与教室外的真山真水形成对照;高年级学生通过画屏放大《韩熙载夜宴图》的细节,观察古人服饰的纹样,再将其转化为校园壁画的创作元素。画屏云系统整合了8000件全球艺术资源,让农村学生可随时“走进”卢浮宫看《蒙娜丽莎》、“驻足”敦煌莫高窟临摹飞天。这种“指尖上的美术馆”,培养了学生既扎根乡土又对话未来的生命自信。
融入AI技术,让美术教学更精准——在“八倍镜里看中国”融合课程中,AI教室通过机器视觉捕捉学生的课堂状态,将学生上课的学习状态及语音互动,生成多维度的课堂评估报告,为教学反思提供数据支撑。从一年级的“樱花拓印”到六年级的“数字水墨”,家长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长。
实施同步课堂,数字平台激活资源的双向流动——通过远程互动系统,光明小学的美育课程同步输送到周边8所农村学校,让缺乏专业师资的村小也能开展美育课程;而城市学生则通过画屏“走进”光明小学的山林课堂,在“城乡儿童变形记”中,城市与乡村的学生互换校园,发现彼此生活的美。当学生用AI技术畅想未来时,乡村美育便有了“传统为体、技术为用”的时代气象。
光明小学用15年实践勾勒出乡村美育的清晰路径:以自然为基,唤醒对四时更替、万物生发的纯然觉知;以传统为脉,赓续中华美学精神;以数智为桥,拓展资源边界与育人效能,让学生扎根乡村文化沃土,成为拥有中国根基与世界视野的“完整的人”。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湘江新区白箬铺镇光明小学、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南湘江新区南雅求实中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2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