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学校真实情况,是科学决策、凝聚人心、赢得信任的基础,更是初任校长快速打开工作局面的第一步。新校长刚到任,切忌急于表态或推行新政策,第一位的任务是放下架子,全面深入地开展调研。比如,可以密集安排不同层面的座谈会:和班子成员深入交流,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瓶颈以及各自分管工作的核心关切;和中层干部探讨制度执行中的堵点、部门协作的难点;和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代表交流,倾听教学教研的真实状况、专业发展的需求;与学生代表、家长委员会沟通,掌握学习体验、家校协同中的痛点。同时,配合使用匿名问卷、设置“校长信箱”,鼓励师生员工说真话、讲实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声音,才能透过现象看到学校运行的深层次问题。
广泛听取意见后,初任校长要快速梳理出关键问题线索,抓住一两个制约学校发展的紧迫性和典型性难题,进行深度剖析。例如,如果发现“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这一问题反映集中,就需要深入调研:时间主要耗在哪些地方?是事务性工作太多、会议效率低下重复,还是非教学任务过重?需要详细统计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分布、各类会议的次数时长、各种表格填报的数量和耗时等,形成清晰的数据支撑。
调研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初任校长要敏锐抓住师生反映强烈、具备快速解决条件的“急事”,马上行动,尽快见效。例如,调研发现校门口上下学时段交通拥堵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应迅速协调相关部门,优化交通方案,增设护学岗,在短期内让师生家长看到改变。对于梳理出来的重点难点问题,则需要凝聚集体智慧共同解决。如围绕“减轻教师工作负担”的调研结果,组织专题研讨会,引导分管副校长、中层干部、教师代表一起商讨解决方案,比如精简会议流程、整合填报表格、优化课后服务安排等,形成一致意见后明确责任、限期落实。让师生真切感受到调研不是“做样子”,而是动真碰硬、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迅速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初任校长以调研开局,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避免带着结论去调研。要以开放的心态、归零的状态去倾听,确保收集的信息客观全面。二是把握好效率与深度的平衡。调研不能拖得太久,要聚焦核心问题,快速高效完成,同时确保把关键问题研究透彻。可以建立常态化的意见反馈与调研机制,比如设立“校情调研日”,将摸清实情贯穿于治校全过程。
当校长能够俯下身子广听意见、聚焦难题深挖数据、迅速行动转化成果时,就为科学决策、凝聚人心、推动发展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江西省南昌市育新学校教育集团阳明校区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