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更需要传承和弘扬那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战精神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民族复兴和人类和平的高度,系统总结了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深刻阐述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为新时代新征程提供了重要精神指引。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战争初期,中日实力对比极其悬殊。日本工业总产值约是中国的4倍,钢铁产量约是中国的145倍,武器装备差距更为明显。面对这样强大的敌人,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四万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落后、后勤保障匮乏的情况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伤亡25万人的代价,坚守上海3个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台儿庄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3万余人歼灭日军1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较量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深入敌后,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作战1800多次,毙伤日伪军2万余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敌后军民发明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多种游击战术。冀中平原的地道总长度达1.25万公里,堪称地下长城。民兵自制各种地雷,处处布设地雷阵,使日军寸步难行。
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日军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中,30万以上同胞惨遭杀戮。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等进行活体实验,无数中国人被残害。日本实施“三光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然而,中国人民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征服,凭借铮铮铁骨和血肉之躯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愧于人类历史上一次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抗击和消灭日军最多,付出代价最大,对彻底战胜日本法西斯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抗击和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二以上陆军兵力和部分海空军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中国的持久抗战,遏止了日本“北进”计划,使苏联得以避免两线作战;延缓了日本“南进”步伐,从而粉碎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东西对进、称霸全球的战略图谋。
中国人民的抗战有力支援了同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战略,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持。1942年,中国派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同盟军共同对日作战。作为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战略基地,中国为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了同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中国还为苏联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支援了苏联的卫国战争。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人数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伤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为拯救人类文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正义的信念不可动摇,和平的期盼不可阻遏,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
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前所未有的团结。从白山黑水间的东北抗联,到大江南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从浴血奋战的国民党爱国将士,到远在海外的千万侨胞,整个中华民族凝聚成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人到农民,从知识分子到贩夫走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化为全体中国人具体的爱国行动。工人日夜生产军需,农民群众踊跃支前,知识分子投笔从戎,青年学生奔赴前线,妇女儿童站岗放哨,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人们深深的爱国情怀。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数月,弹尽粮绝后壮烈殉国。张自忠战前致书将士“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最终壮烈殉国。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将敌人引向绝路,弹尽粮绝后纵身跳崖……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使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14年抗日战争历程,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
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进新时代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伟大抗战精神却历久弥新,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伟大抗战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关头迸发出的最强烈、最深沉的情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有助于唤醒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激发深厚的家国情怀,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决捍卫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绝非坦途,必然面临各种风险挑战甚至惊涛骇浪。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正是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武器。
伟大抗战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生动教材。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遗忘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尊崇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良好风尚,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精神引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各国人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伟大抗战精神中蕴含的国际视野和团结合作的宝贵经验,与当今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高度契合。它启示我们,人类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时,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一边,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为增进人民福祉而不懈努力。”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天下”的宽广政治胸襟。
伟大抗战精神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文化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复兴全局和百年变局,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铭记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更需要传承和弘扬那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战精神。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