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面对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一精神内蕴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坚韧信念、责任担当,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并非坦途,外部环境的深刻复杂演变、改革发展稳定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次矛盾、意识形态领域的多重激荡,都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在新征程上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就要继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筑牢信仰之基,驱散历史迷雾。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和挑战,首要的是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大力加强抗战史的研究宣传。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旗帜鲜明批驳“西方中心说”、“正面战场主导说”等错误观点,正确看待东方主战场的作用,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要不断挖掘、整理、考证翔实史料,依托权威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利用好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的价值功能,打造鲜活的历史课堂;要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国家公祭日、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组织公祭、瞻仰和主题展览等活动,以庄重的仪式触动人们的心灵;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讲好抗战故事;要推动抗战历史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各阶段、渗透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让历史自信根植于对历史的深切认知。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激荡情感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把伟大抗战精神作为激发爱国热情的富矿,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嵌入伟大抗战精神内容,在家庭教育中自觉融入其传承要求,在社会公共活动中体现其内核。要充分利用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传播红色主题歌曲、开展爱国歌咏比赛和抗战故事巡讲活动,在氛围渲染中构建情感基底;要组织青少年参与“寻访抗战足迹”、“重走抗战路”等主题研学活动,在具身体验中加深情感认知;要大力宣传新时代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爱国奉献、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深刻揭示其精神品质与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脉络。通过丰富多样的情感纽带链接和价值认同构建,使伟大抗战精神成为强化民族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黏合剂。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要融入奋斗实践,激发时代伟力。把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国家发展和公民日常行为范式至关重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以“不畏强暴”的气概、“血战到底”的斗志,应对国际竞争中的科技封锁打压和各种风险挑战,激发自主创新突破的锐气;以“百折不挠”的坚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以“匹夫有责”的担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社会治理中,弘扬守望相助、甘于奉献的精神,提升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用团结奋斗精神激活基层治理,凝聚德治、法治、自治合力;用家国情怀汇聚社会共识,化解治理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把爱国情怀化为立足岗位、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把“坚忍不拔”的信念转化为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勇气。团结是抗战胜利的关键。在当代,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邻里间传递温暖,在公共事务中理性发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集团结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有力前行。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是为了更有力地前行。伟大抗战精神以其不朽价值赋予我们面向未来的巨大精神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澎湃动能。
要以信念之光坚定道路自信,锚定复兴航向。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当国家意志凝聚、人民团结奋斗,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所彰显的“必胜信念”,有助于我们在风云变幻的百年大变局中,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定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
要以斗争之志激发攻坚锐气,破解时代难题。伟大抗战精神内蕴的英雄气概和顽强毅力,是我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精神动力。从核心技术攻坚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统筹发展和安全到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伟大抗战精神赋予我们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强大魄力和意志品质,激励我们不断夺取新征程上的新胜利。
要以团结之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汇聚磅礴复兴伟力。抗战胜利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硬道理。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事业中,我们面临着复杂艰巨的局面。伟大抗战精神所蕴含的深厚爱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唤醒全体中华儿女历史自觉和时代担当、画好团结奋斗最大“同心圆”的强大内驱力。
要以自强之魂塑造崛起风骨,肩负时代使命。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省自强的永恒号角,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激励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辟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伟大抗战精神淬炼的民族风骨和自强内核,要求我们必须摒弃陈旧思维,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维护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责任,展现出自信、自立、自强的大国风范和担当精神。
(作者系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HB23MK00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05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