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友记》 莫砺锋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莫砺锋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是新中国的第一位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他从“立雪程门”之日起,便与新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时代同步前行。程千帆先生在南京大学二十年的学术生命,不仅重塑了南大的“两古”学科,更将担当文化复兴使命的精神,传承到了莫砺锋等“程门弟子”的肩上。
莫砺锋新著《师友记》是回忆他的前辈师长、同辈学者朋友和一些晚辈友生的随笔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莫老师的动情叙述,1949年以来三代学者的文化风骨、学术雅趣、道德境界、人格操守都真切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成为记录当代大师和学人的文化身影、承载他们文化心灵的亲历实录。
《师友记》取名于唐代古文家柳宗元之语:“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从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尊师重道的文脉精神就形成了。莫老师将尊师重道与朋友论道、弟子传道三种文化使命融会贯通起来,他引述程千帆先生的老师黄侃先生的话说:“学业既成,师弟即是朋友。”这里的“师弟”是师生之意。因此,《师友记》所呈现的文化景观,是以莫老师为视角、以莫老师熟知的大师和学人为文化群像的尊师重友、崇学传道的赓续心史。
书中第一辑以追叙莫老师业师程千帆先生的生平为中心,尤其是程千帆先生受知于匡亚明校长,在南京大学重新治学和培养学生的二十年。程先生培育的“程门弟子”已经是中国学术界影响广泛、贡献显著的文化群体之一,他的遗嘱可以说堪称这一辑乃至本书的精神航标:“千帆晚年讲学南大,甚慰平生。虽略有著述,微不足道,但所精心培养学生数人,极为优秀,乃国家之宝贵财富。望在我身后仍能恪守敬业乐群、勤奋谦虚之教,不坠宗风。”
程千帆先生的夫人沈祖棻先生是著名诗人。在《沈祖棻的最后五年》一文中,莫老师用诗史的笔法,谱写了一代才女生命暮年与丈夫含辛茹苦共度艰辛的感人细节,并在文尾引用沈先生的一段话:“尝与千帆论及古今第一流诗人无不具有至崇高之人格,至伟大之胸襟,至纯洁之灵魂,至深挚之感情。眷怀家国,感慨兴衰,关心胞与,忘怀得丧。俯仰古今,流连光景,悲世事之无常,叹人生之多艰,识死生之大,深哀乐之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夫然后有伟大之作品,其作品即其人格心灵情感之反映及表现,是为文学之本。”
第二辑的内容是追忆南大以外的师长。在《缅怀老师的老师》一文中,莫老师缅怀程千帆先生的老师刘永济先生,追忆武汉大学中文系被合称为“五老八中”的令人敬仰的学者群,并指出:“‘五老八中’不仅属于武大,也属于整个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
在《私德、师德与公德》中,莫老师缅怀词学泰斗唐圭璋先生的高尚品格。唐先生与夫人尹孝曾伉俪情深,可惜尹氏不幸早逝,留下三个女儿,时年36岁的唐先生从此不再续娶,直到90岁离世。唐先生的师德仰之弥高,唐门弟子在当代词学研究界已占半壁江山。唐先生的治学成就更是高山仰止,他以一人之力编成《全宋词》,又接着编成《词话丛编》《全金元词》,其学术贡献“并世仅有一人”。莫老师对唐先生的缅怀,更兼有对风清气正的学术道德的推尊,莫老师大声疾呼:“天下苦学风不正久矣!”并希望改良风气,崇德尊道,追效前贤,让哲人典范深入当代学者之心。
在《萧涤非先生的一份论文评语》一文的末尾,莫老师追念萧先生78岁时对自己的博士论文的严格评审,又将自己的追思化为行动,总是因萧先生的榜样而振作精神,认真批阅学生的论文。
在第三辑中,莫老师记述了自己2024年4月到昆明拜访年近百岁的张文勋先生的经历。张先生是程先生的好友,二人以学术为重,以道义相交,故能惺惺相惜,互相提携。前辈风范,令人钦想。
莫老师还回忆了师兄徐有富老师与程先生合著《校雠广义》的师友厚谊。程先生以谦逊的古文书信体给舒芜先生写信,夸赞道:“弟子徐君不敏而好学,有‘参也鲁’之风,邀之合作,迄今又十年,居然卷帙可观。”《校雠广义》是现代校雠学的集大成之作和学科奠基性文献,构建了一个完整严密逻辑清晰的古典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对中国两千多年校雠学发展史的全面总结和理论升华,1999年获得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莫老师引述程先生对徐有富老师的称赞还有数处,而师生合著的学术巨著的诞生,与《师友记》中一直赞颂的师友之情有着一以贯之的文化脉动。
在第四辑中,莫老师精选了他为师友们所写的十篇序文,用特殊的叙事方式描摹师友的身影。例如莫老师为王一涓老师散文集《七八个星天外》写的序,引述了王一涓写丈夫巩本栋老师的《书呆》,完全可以同第三辑中的《我的师弟巩本栋》互相参看。在序中,巩老师儒雅方正的形象在莫老师看似随意的记叙中得到生动清晰的凸显。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大学精神的明珠,也是时代文脉的光韵。《师友记》中的程千帆先生、沈祖棻先生、唐圭璋先生、于北山先生、周本淳先生等大师,正如“七八个星天外”,他们永恒的精神光芒,一直照亮着我们时代的文化天空。《师友记》中所录的大师,以及或过从或承训的群贤群友,皆是在传统文化精神影响下气质高贵、风度儒雅的翩翩君子。
时代需要大师,我们的内心需要对大师的崇敬。我们并非生活在没有大师的时代,然而大师的文化灵魂往往被娱乐与喧嚣的浮尘掩盖。莫砺锋老师的《师友记》正是想带我们“发现”并不遥远的大师的背影、感知大师以及受大师精神指引的群贤们的文化人格,也承载着我们当下时代文化群贤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是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在他们精神上的赋形,因而展现出君子如玉、哲人如璧的文化心灵,因此《师友记》是承载文化大师和时代群贤文化精神的一串宝玉。莫砺锋老师受教于大师、濡染于大师,四十年来与同道友人们坚定地追寻着大师的脚步,该书也是劝导后辈学者和读者,效仿前辈学人尊师重道、敦厚学谊、砥砺人格的良师益友。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0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